贵州毕节试验区在24年的探索试验中,紧扣“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作示范、探路子,坚持并推进科学发展,创造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奇迹,结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走遍贵州省80余个县区市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剖析岩溶山区长期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现状和原因后,他提出了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
1987年10月,中央统战部等在贵阳召开八省区智力支边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呼吁,要把大西南岩溶山区的开发治理列入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选择一个典型地区展开调研,并帮助其制定战略规划。
1988年4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座谈,介绍毕节情况及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进行智力扶贫,指导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响应,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组长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随即成立。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9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发文指出:“毕节试验区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小实验,大方向,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一大创举,对我国贫困地区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24年来,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有关各方精诚合作,制定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通过智力支边、定点扶贫,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与毕节各县市都建立了定点支边扶贫制度,全力推进对口帮扶。
从1987年到2011年,毕节市生产总值增长40倍,财政收入增长9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减少绝对贫困人口300多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5平方公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的崭新征程,生态建设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跨越,人口控制从人口膨胀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