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记者 白 皓
去年8月以来,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全面展开,一批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厂矿、学校社区的优秀新闻作品,带着求真务实、质朴清新的气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中国青年报人一代代传承着“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新闻业务原则,如何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中国青年报人的方法始终是依靠自己的双脚在基层寻找答案,这也要求我们从不同路径探寻长效机制,使“走转改”不是一阵风,而成为一种始终凝聚在心中的恒定新闻价值。
要想形成“走转改”的长效机制,首先要明确“走转改”报道需要获得什么样的效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上说,传播范围广的、舆论反响大的、能引发读者强烈思考的报道,是优质的报道;从新闻业务技法上说,写作文本精良、新闻视觉感强的报道,是优质报道。要让这些“优质报道”形成新闻传播的主流,也应该建立“走转改”的长效机制,把报道深入下去是第一需求。在阅读了大量一个事件、一个场景的“特写”后,更有“营养”的报道应该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记录,转向“下马看花”的深层记录。这要求记者必须从广泛的表面采访向基层或新闻事实原发区域观察过渡,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新闻价值和新闻报道规律回归的成果。
要想进一步建立“走转改”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在报道的内在逻辑和观察采访的思维链条建立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一个立体的、持续的、深入的报道网络,这就要求有宏观视野。同时,要注重从“记录”向“解读”的过渡,这样的过渡过程实际上是添加了大量观察、思考、研究的过程。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有长期蹲点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保证常看常新、常思常明的收获,对于被报道者来说也能通过报道梳理头绪,获得新的启发,反过来更加支持报道的深入推进和长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