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文化创意项目《诗说中国史》(八卷本)之《诗说先秦史》与《诗说两宋史》,近日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植根于诗与史的中国文化传统,用“融会诗与史,贯通五千年”的形式与内容,对中国历史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
本刊选登《诗说先秦史》中的一首,以飨读者。
春秋入战国,战争贯始终。 大国并小国,强者为七雄。
七雄图争霸,谁不想一统? 一统靠强国,改革遂成风。
改革需人才,士人最受宠。 君礼贤下士,士为君所用。
布衣擢卿相,改革多成功。 李悝之于魏,鞅相秦孝公。①
士从何处来?各国皆流动。② 卫人当秦相,楚材为晋用。
士人靠游说,凭技艺逞雄。 技艺靠“笔端”,著书露峥嵘。③
《韩非子》入秦,为秦王所重。④ 邹衍阴阳说,为秦皇所用。
学派竞勃兴,诸子互争锋。 百家齐争鸣,学术特繁荣。
儒、道之为学,对立道不同。⑤ 老庄弃仁义,荀子非老庄。
儒家讲治国,道家讲养性。 孟子辟杨朱,杨朱讲“保真”。
①《史记·邹阳列传》:“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兵强天下。”
②《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③(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卷七第五章:“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④《史记·韩非列传》:“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史记·老子列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不为名利累,一毫毛不损。①
儒、道争不休,墨、儒、道又争。 墨家讲兼爱,非儒、信鬼神。
墨家讲节用,非乐、行极辛。 庄子批墨翟,薄葬不爱人。②
农家托神农,讲全民皆耕。 看似重农业,实为倒退论。
孟子批许行,丝毫不留情: “罢百工之事,岂独留一耕?
治天下之事,岂独赖一耕? 一身之所需,岂能仗一耕?”③
惠施、公孙龙,讨论形和名。 惠施合同异,曰“山与泽平”。④
公孙离坚、白,“白马非马”云。⑤ 相对无是非,绝对乱形名。⑥
①《淮南鸿烈解·汜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②《庄子·天下》:“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槨,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③《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④《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⑤《列子·仲尼》:“(公孙)龙诳魏王曰:‘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
⑥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第二篇第七章第二节“惠施的‘合异同’的学说”:“事物的异同是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个观点包含有辩证因素。只是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又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1页。
荀子予批评,挥笔写《正名》: “‘山渊平’,用实以乱名。
‘马非马’,用名以乱实。”① 法家与儒家,壁垒更分明。
法家主法治,儒家讲仁政。 法以吏为师,儒以经为本。
法讲“法术势”,儒以君为轻。 法“厚赏重刑”,儒讲“得民心”。②
韩非批儒学,《显学》作专论。③ 儒难行其道,法家受欢迎。
儒学生命力,在于民本论。 百家之争鸣,不止学派争。
学派之内部,有合又有分: 墨家离为三,儒分为八门。④
孟子主性善,⑤荀子性恶论。 性善推“仁政”,性恶“重刑禁”。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卷十六《正名篇》:“‘山渊平’……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8年版。
②《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③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十九《显学》:“今世儒者之说人主,不善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未可与为治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十九《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⑤《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同为儒学家,荀子更先进: 礼义行教化,法度则治民。①
墨家有三别,同中有争论。② 争鸣中繁荣,争鸣中求真。
争鸣中融合,争鸣中推进。 战国之学术,铸造中国魂!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②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卷十九《显学》:“自子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