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四川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必须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助推新型工业化,努力构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格局。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鲜活实践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与现代化建设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发展阶段性特征具有现实的契合性,与人民群众新期待具有高度的吻合性,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灵活运用与创造实践。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顺应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律”。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演进的基本规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助推器”;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现代化演进的总体趋势,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四川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演进的客观规律,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双提升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整体构想,也是突破新一轮发展周期严峻挑战、解决增长停滞“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怪圈两大世界性难题的积极尝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涵盖了城市与农村两大板块,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是一个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的全方位战略架构,充分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思维。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体现了对四川经济版图的“总体重塑”。四川之所以把“两化”凸显出来,是因为“两化”在“四化”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催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迈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带动力量。同时,“两化”在四川发展格局中差距最大,最需要突破,也最有发展希望。四川只有坚持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才能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的奋斗目标。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方法论原则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住关键环节,锁定关键问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城乡形态、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科学奠定四川现代化基本框架。
在“新型”上下功夫。工业化要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抢先形成产业领先优势,有效缓解经济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资源能源供应、生态刚性约束等多重压力。在城镇化上要坚决避免“空心城镇化”、“片面城镇化”、“粗放城镇化”、“无序城镇化”、“被动城镇化”等不良倾向,坚持以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智能升级、社会良治、宜居幸福的“交集最大化”。
在“互动”上做文章。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一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必须坚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良性互动起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真正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在“统筹”上用力气。要以城乡之间获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切实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推进城乡“从异化走向同化、从对立走向统一、从二元走向一元”;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在“文化”上求品位。坚持把文化作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思想先导和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坚持用文化力量驱动新型工业化、用文化特色彰显新型城镇化、用文化创意振兴农业现代化、用文化纽带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推动四川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突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着力重点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到纲举目张,力求重点突破。工业发展要变“单兵作战”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城镇发展要变“单点辐射”为城市群带状延伸;新农村建设要变“单体结构”为综合体形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制约。
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按照“一园一主业、各园有特色”的思路,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平均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共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园地和区域工业发展的引领辐射高地。
把城市群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城市群的高效发展,不仅使城市各显所长、互补互助,更重要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广了空间、增强了活力。当前,四川城镇化进程总体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抓住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的重大契机,准确把握“产城一体”要求,按照“宜居、宜业、宜商”取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在推进城镇化中,尤其要防止依赖土地财政求发展的倾向,统筹考虑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
把新农村综合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农村综合体绝不是单纯的修房建屋和风貌改造,而是一个人口聚居性、设施配套性、功能复合性、产业规模性、城乡融合性等有机统一的农村新型社区,昭示了现代城乡新形态的未来趋势。要坚持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与新村互动相融,探索和建设城乡结合、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抓住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关键环节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实质上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与城镇两大空间、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汇聚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能量,重新构建四川经济社会版图。只要抓好了资源要素配置,就抓住了实施总体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充分发挥科学规划体系的引领作用。规划是推动发展的“指挥棒”和“作战图”。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首先要从规划入手,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的思想,准确把握“新型”、“互动”、“统筹”、“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战略性的顶层设计、系统性的全域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的详细规划。坚持做到多规衔接,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为基础,加强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统筹和无缝对接。
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决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农民土地财产的增值空间,增强农民转为市民的主动愿望,从而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营造更多的土地可利用资源。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中小城市(镇)要切实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大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户籍准入制度改革。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抓好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安居乐业。
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重点是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民和农民平等享有的问题,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变为现代农村。全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对接。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重点是解决城乡一体化中有序良治的问题,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形成实施总体战略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