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杜玉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9日   02 版)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比较关注“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杰出人才,主要还是由我国高校自己培养的。比如,神舟七号、八号、九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都是这些年我们自己培养的,都是优秀的创新人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新世纪以来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中,有12位华人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中有11位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就不可能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认为,当前主要从6个方面入手找到突破的路径。

     

        一、要突出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

     

        创新人才的成长,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兴趣和需求。解决“兴趣”问题,就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大学的书记、校长也要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解决“需求”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二是人才培养过程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是高等学校必须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尤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一场革命。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的需求这个学科建设最强大的推动力,抓住实践这个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我们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计划,都是力图在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要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高校如何科学选拔人才,一个是选拔标准问题,如果所有高校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把尺子又主要侧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就谈不上科学选拔;另一个是选拔方式问题,如果高校不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和培养要求体现选才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也谈不上科学选拔。我们共同的认识是,适宜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选拔体系应该是学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自行测评等“多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也是推进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我认为,一定要明确,高校自主选拔,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凡是通过高考能实现考查目的的,就没有必要通过自主考核再去做,选拔的标准、方式、过程都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我们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也鼓励大胆引进国外高校的成熟做法。

     

        三、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

     

        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自2009年以来,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的推动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19所高校实施,每年选拔1000名学生进入计划培养,计划实行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除基础学科外,其他学科也要选苗子。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要舍得下本钱,实行“一制三化”的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实际上对所有学生,我们都要鼓励高校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

     

        四、要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

     

        日前,我们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性、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总的想法是,通过改革,力求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以注重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在培养模式上,学术学位研究生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进校所联合、校企对接、跨学科联合培养;在导师制度上,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完善团队指导制度;在结构布局上,取消招生计划“双轨制”,建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计划管理体制,统筹发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质量评价上,按照创新性研究水平和用人单位评价,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在条件保障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多渠道筹集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直接成本的比例,强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

     

        五、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

     

        有投入才有产出,有耕耘才有收获。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既要创新机制,也要加强保障。一是确保领导精力投入。有少数高校领导社会兼职多、出差出国多,主要精力、心思和智慧不用在学校管理上,更用不到人才培养上。我们反复强调,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聚焦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书记校长要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最近,几位新任校长就职时都公开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等,引起了社会良好的反响。我赞同,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应当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随着4%目标的落实,高校的办学经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高校要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新增经费必须优先保证教育教学需要,新增生均拨款必须优先用于学生培养,新增教学经费必须优先用于实践教学。这个“三优先”是评估和考核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三是加强规划指导。对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审核的一个重点,就是高校“十二五”规划是否体现了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否突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

     

        六、要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

     

        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落实这个意见要重点注意四个方面:一要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去年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发布了年度质量报告,今年所有的“211工程”建设高校都要发布。今后要逐步建立高校定期发布质量报告的制度。二要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不管高校是什么类型,处在什么层次,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衡量,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考察评估的重点放在“四个度”上,即: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安排、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以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三要体现分类评估的要求。要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鼓励学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争创一流。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从2013年开始实行审核评估,审核评估不分等级。教育部将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定期发布制度,通过评估监测使高校更加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四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例如,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

     

        (作者系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