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7日 星期一

    少有的一场文学创作“答辩会”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7日   05 版)

        “我过去做李商隐研究,在学术上自己有信心,不会出大问题。但我想请教各位,在进行传记创作的时候,如何使作品具有文学性?”

        “文献中涉及黄庭坚的一些对话非常精彩,但是按照文言文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是不是要全部用白话文翻译过来?”

        “我写黄宗羲,希望把他写成活着的人,好比他活在我们当下,或者反过来,我们活在黄宗羲的当下。我要表现他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与我们不是如隔霄壤的,读者才能通过我的笔走进这个人物,接受他。”

        8月25日,在北京东三环一间略显局促的会议室里,《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正在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作者围坐在一起,向专家组汇报自己的创作思路、遇到的难题。作为丛书专家组成员,何西来、王春瑜、李炳银、孙郁不仅答疑解惑,还向他们接连发问。问题犀利、准确,直指要害,让旁听者也不免面红心跳。

        “你写庄子传,刘文典的书看过没有?如果没有,我建议你最好找来看一下。”

        “你对传主袁枚的感情很深,但我担心的是,你能不能拉开一定距离来写他?”

        “你说想做一个王国维年谱,其实早就有人做过了,拿过来用就是了,不必再下那个功夫了。”

        负责鲁迅传撰写的是陈漱渝——鲁迅研究专家、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他直言自己的心情“很忐忑”,“会议形式有点像论文答辩,人到古稀之年,又当了一回学生。”像陈漱渝一样,参与创作会的王充闾、董乃斌、缪俊杰、李洁非、郭启宏、郭晓晔等作者,多是卓有成绩的学者或名声斐然的作家,但他们都能坦诚地向专家组吐露心中的困惑,并欣然接受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说这次创作会像“答辩会”,那么对于这些作者来说,确实是通过层层“考试”才被选拔出来的。今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的公告》发布,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中选择了一个130人的传主参考名单,向全国各界征集传记作者。中国作协为此建立了完善的论证机制,从传主选择、作家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的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宣传、营销等,层层把关。此次创作会的“答辩人”,都是通过了写作大纲论证的学者、作家。

        “答辩会”进行着,传记作者之间交流、沟通的“同学会”也融入其中。

        “刚才有人说写传记要让传主的家属认同,我不同意。我们的传记要让历史认同,而不是家属。”陈漱渝说,他从前研究鲁迅,是“匍匐着”研究,容不得别人说鲁迅半个不字。但现在才意识到,写传记的时候,有些地方不妨写得“狂妄”点,因为我们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更能认识到传主的局限。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同时也是该丛书司马迁传的作者,十分认同陈漱渝的看法,“我们对笔下的人物,一方面要充满感情,另一方面要毫不留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我们的高度。否则就会局限于作家个人对人物的感情,缺少高度和深度。”

        “仰视、平视、俯视”相结合是蔡元培传作者丁晓平的观点。他认为,传记写作既要保持对历史的宽容与敬畏,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现场、历史语境之中,又要正视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把握历史人物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何建明说:“在我们这些作者的名字后边,都连着一个伟大的名字。”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感、使命感,才让组织者和作者能够全力以赴,毫不懈怠。

        经过若干次“答辩会”后,读者最终会看到一份怎样的答卷呢?我们期待着。

        (本报记者 杜 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