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是许多城市正在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建立了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志愿者服务阵地“候鸟俱乐部”,通过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人”转变。
“我记忆的云朵里珍藏着你,我思念的小河流淌着你,我心的底片上叠现着你,我情的磁带里录制着你,你那般的美丽,让我永远难忘记……”
两个帅气小伙,抱着吉他,走到舞台中央。一拨弦,一开口,深情的歌声如泉涌般流淌出来。
歌声未落,掌声四起——近日,在湖南经视频道举办的全国首档大型大龄电视歌唱比赛《幸福来欢唱》决赛中,凭借原创歌曲《阿美》,“华旭组合”成功晋级八强。
“华旭组合”一个叫王成勇,来自湖南怀化;另一个叫卓善达,来自广西南宁。在长沙,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候鸟俱乐部”。这是长沙市芙蓉区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构筑的“城市新家”。
社区搭台 展露音乐才华
王成勇和卓善达,去年3月,为了追逐共同的梦想,两人来到长沙,在芙蓉区朝阳街道租了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
白天,两人四处做兼职。晚上,他们在地下通道卖唱。“来长沙,就是希望多个机会。可是,望着过往的人流,心里总是酸酸的。”卓善达说。
一天,卓善达接到朝阳街道文化站站长熊智的电话:“咱们街道有个模仿达人秀,听说你们爱唱歌,可以报名参加啊。”
两人喜出望外。舞台上,他们大展才艺。
“我们终于找回了自信,找到了梦想!”卓善达说,“一有机会,社区就通知我们,还推荐到市里参加比赛。在长沙,我们有了一份主人翁的自豪感。”
“不单单是‘华旭组合’,每位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城市的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参与者。”芙蓉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钟海荣表示,外来务工人员在文化方面是弱势群体,芙蓉区各街道、社区每月都会组织他们开展文艺汇演、读书交流、书画展览等活动。目前,“候鸟俱乐部”已开展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200多次,参与群众达20万人次,其中外来务工人员8万人次;发放宣传手册4000多份,图书流量10万多次;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文体活动人均每周不低于5小时。
自创歌曲 表达“候鸟”心声
王成勇白天工作,晚上写歌;卓善达则值夜班,上午休息,两人练歌的时间只能安排在下午。王成勇递给记者三个笔记本,纸页泛黄,边缘破损。翻开本子,密密麻麻的字,记录着600多首歌,还夹着一沓写满简谱的手稿。
两人的原创作品《城市候鸟》,道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卓善达自豪地说:“这首歌,让我们拿了‘长沙市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通俗组金奖。”
“我们就像一群候鸟,从家乡飞到陌生的城市。”卓善达告诉记者,他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去年5月,经社区介绍,卓善达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酒店服务员。年前,酒店会议室挂满了彩色气球。卓善达和100多名员工及其家属,把自己的打工经历,改编成相声、小品、歌曲等节目,举办了一台联欢晚会。
节日期间,不少员工走进芙蓉区“候鸟俱乐部”,通过QQ思亲室,与一年未见的亲人视频聊天。俱乐部有免费的健身娱乐所、图书阅览室、绿色上网吧,通过读书看报和浏览网页,游子们可以及时了解家乡事。
“在外面哪能不想家,我也常梦见老爸坐在树下抽着烟,老妈在河边洗衣。”思乡之情,通过流动的旋律来表达。王成勇情不自禁地弹起吉他,唱着原创歌曲《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爸爸呀妈妈,你们是否还好吗,孩儿正意气风发,请你们不要太牵挂……”
互助共享 感受城市幸福
7月22日,阳光明媚。上午7点半,长沙市南郊公园,树林中传来阵阵歌声。
自参加芙蓉区的文艺演出,王成勇小有名气了,他开始教中老年人唱歌,每天两小时。学员们看他很辛苦,每人每月自愿给他20元作学费。
“王老师真棒!”大家纷纷向王成勇伸出大拇指。
“谢谢叔叔阿姨的支持,没你们的帮助,就没我的今天。”王成勇既道谢又道歉,“这次比赛耽误了大家,我会给把课程补上的。”
“王老师可负责了!上个星期下大雨,他都准时到。为了教我们唱歌,他自掏腰包,给每人复印了歌谱。”市民腾晓蓉激动地说,“原来,我肩周炎、高血压;现在,每天来唱歌,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心情也舒畅了。”
“他们多数喜欢民歌,而我擅长通俗唱法,教他们的同时,自己也在充电,现在,我也可以唱民族的了。”王成勇呵呵地笑,“我要尽心教他们。他们就像我的亲人。”
教学相长,互助共享,他乡同样是故乡。
长沙市芙蓉区区委书记梁仲说:“我们有义务通过均等的文化服务,让外来务工人员收获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精神和心灵的安家。”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