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山西晋城8月22日电(记者梁若冰、邢兆远)“商汤不惜以身自焚,为民祈雨,福佑天下的精彩瞬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是商汤文化具有生命力之所在。”这是日前参加“全国首届阳城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的6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形成的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研究员作了《阳城商汤庙与商汤》的学术演讲报告;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西北大学教授刘宝才作了《汤祷桑林考论》的学术报告;阳城旅游文化领导组组长李国平作了《商汤文化在阳城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们结合现有历史文献和遗存的清晰文脉,将不断出现的考古发现和清华竹简的新成果作为佐证,认为阳城是商汤文化的中心,汤祷桑林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的析城山上,这一观点成为先秦史学者比较公认的看法。宋镇豪说:“阳城汤庙数量众多,为全国之最,是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存和值得珍视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极为难得的有待全面保护和有序开发的人文景观资源,全国绝无仅有,是唯一性的。”
位于晋东南的阳城,古称濩泽,自西汉制县距今2000余年,曾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畿内核心区域。“商汤祷雨”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这里世代相传。至今仍存商汤古庙122座,金元明清的商汤庙宇古建群落和历代碑碣密布。参加此次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山西省阳城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汤帝庙古建群及其历史遗存和析城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围绕商汤文化的内涵,展开广泛的研讨,得出了重要结论:阳城县析城山,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之所。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商汤祷雨”构成了商汤文化的重要内涵,汤王不惜以身为牲,为民请命的行为,体现着“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谁心中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就会记住谁,这就是“商汤祷雨”得以千古传颂的原因。
就在研讨会期间,与会的专家又有新发现。几位先秦史学者听说阳城博物馆内现存一枚石磬,但无法确定其历史年代。参与对石磬鉴定的几位专家认为,这枚现存于阳城博物馆内的石磬,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联想“商汤祷雨”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中出现的祭祀场面,专家推测:祈雨的历史不止3600年,因为磬在远古是一种高档次的乐器,是音乐文明的象征,祈雨文化或许还有更早的历史文化蕴藏其中,等待着后人的发现和研究。
中国先秦史学会阳城商汤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和阳城商汤文化研究丛书首发仪式在此间同时举行。阳城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在全国挂牌的第13个文化研究基地。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在著名学者徐中舒、李学勤和宋镇豪三任会长的影响和带领下,会员从不足百人发展到千余人,出版论文集50余册,20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