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3日 星期四

    国际题材 中国讲述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节目“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评论选登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23日   05 版)

        编者按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英语等多个外语频道不久前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是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在非洲对野生动物迁徙进行直播报道。

     

        直播报道推出以来,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反响,取得良好收视效果,并得到海内外观众、媒体的高度认可。专家们纷纷从报道的视野、国际传播影响力、直播的视角与方式等方面对节目及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现将部分专家的评论选登如下,与读者分享。

     

        大视野看大迁徙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杂志社)

     

        中央电视台7月下旬对非洲大草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直播,给荧屏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带来了遥远天地间那种神奇与悲壮。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上演着生命的绝唱。这就是直播的魅力。

     

        直播野生动物大迁徙,央视是第一次,也是全球电视媒体迄今唯一一次对野生动物的直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开创了一个世界第一。也许有人会问,有必要吗?我认为,太有必要了。这次直播,改变了我对《动物世界》的看法。几十年来,电视里的《动物世界》节目,大都是购买外国人拍摄的节目,经过我们自己翻译编辑播出,难脱外国痕迹。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这样高精尖的动物拍摄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引进。看到这次直播的画面,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东非大草原还是东非大草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外国的摄像机提供的画面,而是我们自己拍摄的画面,自己的解说,有一种亲切感,似乎那些野生动物离我们也近了许多,认识它们,不再需要翻译。这是一种新的接收感受,只有自己的拍摄和直播才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我也希望不仅仅是一次直播,而应当在那里扎下根,与动物们朝夕相处,深入“生活”,长期积累,用我们自己的镜头和语言讲述动物世界的故事,形成中国版的《动物世界》。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听别人讲述的世界故事,而必须学会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世界,哪怕是动物世界。这一点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文化能力的体现,更是文化权利的实现。

     

        看这次直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东非大草原的整体感。野生动物到底生活在多大的范围?在什么位置?以前那些《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偏重于具体动物之间的捕猎、追逐、搏杀,也就是说,讲述动物本身的细节逼真,不注重整体环境与背景的介绍,所以,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的整体环境模糊。央视这次直播野生动物的大迁徙,那就必然涉及到迁徙路线、行程、背景、原因等等,就不能缺少大环境的展示,就不能缺少宏观的大视野。也只有在大视野中,才能更好地展示大迁徙。正因为如此,这次直播独具价值,大视野成就了整体感,使我们看到了大草原在东非的位置,看到它跨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个国家,连接着两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马赛马拉和塞伦盖蒂,方圆1500平方公里,迁徙行程3000公里,迁徙动物约两百万只,迁徙种类有斑马、角马、瞪羚,它们是同路者,逶迤前行,浩浩荡荡,有序而又散漫,无序却成队伍。前方的现场画面与演播室的解说互动,现场感与知识性交融,观众收益良多,单纯的《动物世界》节目无法达到如此壮阔宏观的整体效果。

     

        地处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并非发达国家,他们却能够形成这么一片自然保护区,实在难得,令人尊敬。这大概是野生动物唯一的天堂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的生存领地还给它们,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GDP而肆意侵占和开发它们的家园。它们的存在是人类的福音。看这样的直播,让人羡慕,让人反省,我们的野生动物还有几许?是否该从无节制的土地开发中醒一醒了。

     

        寻找国际传播的突破口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

     

        自2006年明确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不断地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我们认为,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理念定位,就是要符合高端、前沿、可接受性的原则。我们看到,自2012年7月22日开播的特别节目——“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正是这样的努力。其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首先,在节目的内容选择上,展现了国际化视野,阐述了媒体参与生态保护的主题。“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显示了自然的壮美,是一部动物生存的史诗,选择这一题材,符合后工业化时期重新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期待,也体现了中国电视人的眼光与境界。

     

        其次,在节目的报道视角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节目的支点,是以人性的眼光看非洲的自然精灵,以敬畏的心态,平等、关怀的视角,自然、平实及细节呈现的叙述,客观呈现动物迁移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

     

        其三,在节目的形式选择上,采用了“直播”这一电视的最高也是最困难的表达方式,显示了中国电视人的勇气和能力。

     

        其四,在节目的播出方式上,首次采用了全媒体播出的方式。节目在传统的综合、新闻、中文国际及5个外语频道播出的同时,也在互联网、移动媒体、手机电视、公共移动载体等多种新电视形式中同步播出,符合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趋势。

     

        从更宏观的角度讲,可以说这一节目是寻找国际传播突破口和制高点的一次重要尝试。在选择国际传播的突破方向和模式中,有中心突破、以发达国家为重点和农村包围城市、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两种思路,而这一题材的选择,可以说是这两种思路的结合。

     

        实际上,非洲一直是央视关注的重点地区,早在2003年,央视就曾联合凤凰卫视制作了大型电视片“走进非洲”,今年的1月,又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分台——非洲分台。动物迁徙也是世界高端媒体的目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曾用了3年的时间,走遍全球,拍摄了一部7集电视片“大迁徙”。“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作为全球首次动物迁徙的电视全媒体大型直播,是央视在一个重点传播区域挑战高端、前沿课题的巧妙而有益的尝试。

     

        突破就意味着挑战。挑战将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在电视呈现中如何创新,在直播中体现电视人的水平,拍出精美好看的画面;在内容呈现中如何创新,在宏观描述中体现细节,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讲述世界可以接受的故事,以中国的叙事方式体现人类的共同情感;在推广方面如何创新,作为全球首次电视全媒体直播的大型特别节目,在题材高端而又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特色节目营销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节目还在继续。我们在等待着成千上万的非洲角马渡过马拉河的壮观景色,更是在等待着央视在这次挑战中给我们的新答案。

     

        以中国视角 向世界呈现

     

        申 澈(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多万角马、斑马、瞪羚等野生动物,在每年7月底旱季来临时,围绕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作一次宏大的集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要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去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这样的一支迁徙大军,在3000公里的漫漫征途中,上演着的不仅是壮观,而且也很悲烈;不仅精彩,也很凶险;不仅有着自然规律的冷酷,也充满动物间的温情……对于地球家园“最伟大的生命迁徙”,国外的纪录大片已将此展示得淋漓尽致,国内观众也都耳熟能详。然而,中央电视台以直播的方式,对大草原上这一经典的动物迁徙场景,进行现场采制播放,对观众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异同寻常的观赏体验。

     

        作为一名动物纪录片的忠实爱好者,我始终认为,就动物与人的关系上,只有人在替它们代言。相对于人而言,动物是简单的,但认识简单,反而变得很困难,很复杂。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人类和文明社会去体验,去学习。我愿意把动物片当做人类早年初始的生存状态来看待,甚至可以把它们看做人类活在今天的童话,因而在观赏时就有了无尽的遐想,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被旷远的情感触动。特别是人类在工业社会后所迷失的诸多人性的东西,往往能从动物身上找到。它们表现出的那种最原初、最直接、最纯朴的情状,是人类发展最初的逻辑起点,我们可以从中找回自我、发现自我、启迪自我,更何况,它们自身有那么多人类身上所没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表达方式、群体方式,为人类提供了多么丰富的观赏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拍摄动物,表现动物,将是人类永不止息的新闻和创作活动。从央视这次直播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的轰动效应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需要看到的是,央视这次以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报,契合着多种意义,内含着丰富的价值诉求。概括起来有:一是避开了外国纪录片的优势和影响,采取现场新闻采制播报,虽较容易,但毕竟实现了全球首创;二是恰逢暑期,学生放假,人们陆续休假,这个时段便于吸引观众专心观赏,较易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三是通过再一次领略这片广袤草原和野生动物,强化今天的人类对此应当珍惜珍惜再珍惜;四是体现了央视要做世界大台的雄心和行动,这一点更重要,为了向公众亮相,央视悉心寻找做大动作的切入点,而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个“第七大自然奇迹”的素材,恰好切合了央视的兴奋点,又由于今年初央视第一个海外分台——非洲分台正式成立,为新闻节目本地编采制播一体化的实现打下的基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电视人迈出探索的第一步。

     

        特别指出一下,央视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在非洲对野生动物迁徙直播报道,为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提供了可能,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无论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无论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无论是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都是在同一时空中进行的,是镜头代替我们直接观察到的。电视现场直播要在事实发生的新闻现场,运用特定技术,使信息的采集、生成、传播和接受完全同步,其突出的价值是,新闻与事实得以同步,在同一时空中实现对人的眼和耳的同时延伸,电视观众就像平时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样,获取远处的信息。然而,这对直播主体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与国外纪录片往往需要连续花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蹲守等待才能获得的画面相比,央视前方报道团队遭遇的种种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会很多很多,但事实是,央视接受了挑战,超越了自我,以节目的影响力证明了自身的实力和自信。当然,从要做国际大台来讲,这次直播只是开始,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好的国际性新闻产品问世。

     

        三个“联动”彰显央视国际传播理念

     

        李舒东(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节目,是一次非常生动的知识补充与文化享受,让观众立体化感受了野生动物迁徙的背景、目的与进程。总结这次成功的直播报道,我认为有3大特点:

     

        1.领导与编辑记者联动。这次报道把许多的电视镜头给了我们的记者,但真正的主导者是幕后的台领导。对这次直播,台领导高度重视,不仅在经费和资源上给予这次报道充分的保障,而且胡占凡台长还利用考察非洲分台的机会亲自赴拍摄一线看望前方报道团队,给他们送去关心、鼓励和温暖。新闻中心在选题策划、表达创新、遴选直播范围等方面非常精心、用心、细心。前方报道团队极为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吃的大多是干粮,喝附近的井水,住野外搭的帐篷。还克服了电力、通信、传输、生活补给等方面的巨大困难。就说在东非这片宽广的大草原上直播就有不可想象的艰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没有任何路标,夜晚一片漆黑,没有任何照明设备,记者们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大型猫科动物的袭击。总之,在这次成功的报道背后,凝聚了台领导和前方报道团队的智慧和心血。

     

        2.以“台网一体化”的方式实现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联动和互补。直播报道团队经过近10天的努力,在野生动物出没的东非大草原完成了直播系统搭建、通讯及卫星线路测试。央视非洲分台包括英文主播在内的10余名工作人员也都参与了前方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机构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通过全媒体平台同步直播,以“CCTV看点: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为统一标识,全程直播内容,包括专题片、前方高清图、背景纪录片、花絮手记、台前幕后故事等;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到巴士、飞机、户外大屏,屏幕从3英寸到300平方米不等,多码流、多格式、全方位、立体化,形成了全媒体全覆盖的传播矩阵,呈现百万动物大迁徙的壮美景观,观众还可以通过点播、回看、时移等方式,为自己带来随时随地随身和边看边聊的全新观看体验。

     

        3.国际化与人性化联动。这次报道无论是报道主题还是报道视野、报道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国际一流媒体都非常关注人与自然,包括动物的关系,如BBC、国家地理杂志等,他们拍摄的《透视动物》、《动物超感官》、《野生动物奇观》、《BBC海底世界揭秘》等非常震撼,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与思考。但他们对动物的关注多是以纪录片的方式,而我台这次报道是直播方式,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国际传播的创新。此次报道还浸润着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一是报道不是抱着猎奇的心理,而是客观呈现;二是在报道过程中透显了建立一种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最初开始报道时,有些观众不理解、质疑:你央视钱没处花了,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报道动物迁徙?这恰恰说明了我台向全球直播动物迁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不明白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化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动物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在非洲对野生动物迁徙进行直播报道,无疑是向世人表明我台的环境保护的态度,呼唤“尊重生命、保护动物,在同一地球下和谐共处”的理想。

     

        关注动物也是在关注人

     

        杨 禹(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直播报道,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动物。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主流电视新闻媒体在尝试着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关注人。

     

        中国新闻界以动物为主体的报道,大致分三类:一是报道濒危动物的保护,如大熊猫报道;二是报道成为公共话题的动物事件,如“活熊取胆”报道;三是报道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状况,如此次东非野生动物迁徙的报道。

     

        这三类中,第一类报道最常见,第二类报道最尖锐,而第三类报道还是新的探索,是在更广视野下关心野生动物的生存,进而在更深层面上观照动物与大自然,观照动物与人。

     

        从这次的直播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东非野生动物的生存之地,人迹罕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生存状况与人无关。其中的关联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动物的生存方式和情感方式中,有很多与人类相通。比如角马在迁徙中的群体关系,它们如何克服难题、如何保持团队合作,都让电视观众感到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之前展现得不多,熟悉是因为这些也是人类所面对的挑战。那个母角马在河边试图挽救鳄鱼嘴里孩子的场面,之所以打动了亿万观众,更是因为触动了动物与人的情感共鸣点。

     

        二是人与动物在大自然的范畴内从来就没有割裂过联系。在非洲,野生动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着生存空间上的争夺、妥协与博弈。虽然此次报道的镜头并没有以对准人的生活为主,但从野生动物的这一方,实际上也反映着“动物与人”这对矛盾体的另一面。当全球电视观众直观地了解了东非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为他们今后继续关心这里的人,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助于观众从更广更深之处思考非洲人民的生存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之前已陆续涉及过不少动物题材报道。无论归属于三个报道方向中的哪一类,其实最后都会归结到同一个思考维度上:动物与人。比如近年来持续追踪的大熊猫报道。圈养熊猫是为了助其回归自然,而野外大熊猫保护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更多了解大熊猫生存习性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减少和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

     

        再比如对白头叶猴的报道。北大著名生物学家潘文石教授在报道中点出了实质:要保护猴,就要先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各界高度关注、国内新闻界广泛介入的“活熊取胆”报道中,问题的实质,同样是人类应以什么样的动物伦理为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央电视台此次拿出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等大量采编播力量来完成东非野生动物迁徙报道,不只是报道题材的横向拓展,也不仅是报道手段的创新突破,更不仅仅是传播能力的全球化实践。它还从报道理念上,进一步触及了“动物与人”的重要关系,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主流媒体对大自然、动物和人这三者之间深刻辩证关系的态度。

     

        关注动物也是在关注人。野生动物的今天与未来中,蕴藏着我们对人类今天与未来的无尽思考。

     

        提升中国主流传媒国际传播影响力

     

        陈 杰 吴 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

     

        一、首次面向全球进行全媒体传播:境内高收视,境内外高覆盖

     

        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英语、法语、阿语、西语、俄语频道连续多天展开了大时段并机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中国网络电视台整合7大平台资源,强化“一云多屏、全球传播”理念,在重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显著位置转载,同时还将多语种版本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国际知名网站进行推广。新闻中心官方微博“CCTV新闻值班室”及时跟进预报直播重要节点,回应网民提问。

     

        直播报道均值收视率为0.37%,较2012年累计同时段提升幅度为42%。在《东方时空》时段收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带动收视率提升至1.3%,多次创造当日收视最高峰。

     

        二、首次全球直播大迁徙:放眼世界勇于创新

     

        克服:最复杂的直播环境。当地自然地貌的复杂与天气的多变超乎想象,对直播信号连通和通讯信号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直播团队采取了多次踩点、反复测试的“笨办法”,遴选出相对有保障的直播范围,将直播范围圈定在4平方公里之内,最终实现了5场大型直播,10多场记者连线小型直播。

     

        应对:最不可控的直播主体。直播主体(斑马群和角马群)的不可控与不确定是此次报道面对的最大挑战和最大风险。前方直播团队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马拉大草原上展开“普查”,观测与记录动物活动的种类和频次。同时,在主系统外实现了另一个单点直播,通过“一主一备”确保了每场直播的可视性。

     

        适应:最苛刻的安全条件限制。直播团队到达马拉大草原的第三天,就出现了狮群咬死马赛人的事件,直播中的人身安全保障是一个突出问题,摄制组也因此受到了保护区更严格的限制。每辆车都有当地一名持枪的游骑兵随同,每次下车都需征求其同意,整个直播报道几乎就是“枪口下的直播”。

     

        磨合:最困难的团队协调组织。直播团队中包括新加坡、英国、当地马赛人等多名外籍雇员,一个通知、指令经常需要经过英语、斯瓦西里语、汉语、马赛语4种语言的互译,外籍雇员在每天工作时长上也有着不同的职业观念,需要不断沟通与磨合。此次直播为央视组织外籍团队、开展国际新闻传播积累了宝贵的组织管理经验。

     

        三、首次以独家视角呈现国际题材:产生广泛国际传播影响力

     

        7月25日,肯尼亚总理奥廷加在接受非洲分台专访时,盛赞“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特别报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举,开拓了全球观众的眼界,称赞央视此次直播就像在家里设置了“前排专座”一样,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观看野生动物大迁徙的自然奇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