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写在林丹夺冠之夜:从姑嫂塔到镇海楼

    作者:陆开锦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21日 12版)
    国运昌盛(国画) 叶双瑜作

        镇海楼坐落于榕城屏山之巅,每每夜幕降临,这里璀璨通明,宛若天上美景,令人叹为观止。我的办公室就在镇海楼边上。感慨于它的气势,时常触景生情,借景思故,并感动于它身上蕴含的某种精神的力量。

        这段日子,感动接二连三。每每从伦敦传来健儿夺冠之捷报,或者哪怕是遗憾失利的消息,都牢牢地吸引着国人的目光,冲击着国人的情感世界。8月5日,福建籍选手林丹在与李宗伟的巅峰对决中,蝉联奥运冠军。在史诗般的情节演绎中,林丹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动了全世界。听着不时传来的国歌声,我从林丹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如镇海楼般的精神高地,我想这大概可以很好地体现出闽人那种敢拼会赢的激情与豪气吧。

        再则就是,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夹着狂风暴雨相继造访,福建省发布了防台风黄色预警,全省上下奋勇抗台,化危为安。作为福建人,对于台风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由于区位原因,福建每年都会遇到几次台风,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的“龙王”台风,曾把半个福州变成泽国。为祈求风调雨顺,群众集资在屏山顶上重建了镇海楼。那时到现在,包括这次威力巨大的台风,再没有对福建造成大的损失。有人认为这得益于镇海楼的庇护。这哪是镇海楼的保佑?是因为闽人在心中建起了更高更坚固的“镇海楼”啊。

        透过荧屏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天边传来的隆隆雷声,再望着窗外镇海楼上雨雾中的灯火,今夜,我想起了远在泉州海边的另一座古建筑——姑嫂塔,让我对福建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开始了又一次的思索与感悟。

        姑嫂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古泉州港最重要的航标,也是福建人漂洋过海、闯荡世界的重要标记。1991年至1993年我从省委办公厅到石狮市挂职锻炼,开始了人生中最青春、最激情的一次历练。当时的石狮,除了“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的经济建设热潮外,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闽南人“海纳百川”、“爱拼敢赢”的闯劲。

        我想起了声名鹊起的石狮籍富商许荣茂先生。上世纪70年代,和许多下南洋、出港澳的闽南前辈一样,生长在石狮的许荣茂怀揣着创业青年的梦想,到香港开始了打拼的人生。从药店伙计到工厂工人,再到证券经纪人,凭借着闽人脚踏实地、爱拼敢赢的精神,他在香港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将目光投向纺织和成衣制造。最重要的人生机遇是在1989年。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他第一个回到家乡进行土地开发,从此事业蒸蒸日上。从石狮到福州、到上海、到北京,他以稳健而惊人的速度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不仅名列福布斯和胡润富豪排行榜,也成为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的常客。

        许荣茂迈出回家乡创业这关键一步,离不开一个叫蔡世佳的石狮同乡。当时蔡是石狮侨联主席,被人称为“业余市长”。作为建市之初的新兴城市、著名侨乡,招商引资和争取侨心是最重要的两项工作。蔡世佳就为这两件事,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利用侨联主席的身份,多次走访东南亚的侨胞乡亲和港澳地区的同胞。许荣茂就是他重点走访的一个。还在观望的许荣茂被蔡世佳诚恳的态度所感动,动情地说,就冲着您,我也应该回去投资创业!

        闽南人无论身在何处,总是梦萦家园、心系祖国,对故土有极深厚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一封来自泰国的航空挂号信,辗转千里摆在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的案头。那是石狮籍泰国华侨、著名实业家陈德树先生请求寻找亲生父亲的求援信。贾庆林立即将信批转给了泉州市委。泉州市侨办、公安局和石狮侨联立即组织了五人联合调查组开始工作。顶着闽南八月的酷热,蔡世佳终日奔波在石狮、晋江的大街小巷、村镇街市。根据仅有的一点线索,他走村串户,选择重点村落,走访知情人,发动乡亲邻里,打破姓氏框框,整整20多个日夜的忙碌之后,终于找到了陈德树先生亲生父母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对资料的反复推敲、对比分析,最后终于认定陈先生的亲生父母的身份。几经波折,几十年的寻亲终于有了圆满答案。远在海外的华侨巨子、泰王国财政顾问、曾被泰国王授予“三个杰出华人”称号之一的陈德树先生感激万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石狮人。由于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石狮一度被外人称为“商品的海洋”、“文化的沙漠”。这种不甚公平的说法,刺激了学历不高,偏又酷爱藏书、读书的蔡友谋。如果初逢乍见,你一定不会把他和读书、文化之类联系起来。蔡友谋收入不多,不修边幅,经常穿着拖鞋,一口“闽南普通话”。正是这个不像文化人的石狮人,创办了一个如今名扬全国的绿洲读书社。和许多人一样,我起初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然而,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他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把读书社办得越来越红火。除了组织大家读书,他竟然编起书、写起书来。至今,由他主编的“海内外石狮人著述”丛书已经出了40多本,他自己也写出了几本书和多篇文论。他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真实的石狮,绿洲读书社也成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

        从林丹、许荣茂到蔡世佳、蔡友谋,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个性气质: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十六个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被概括提炼为福建精神,它体现了福建人的意志品格、胸怀境界、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是福建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质。正是有这些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无论在本乡本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福建人都能写下自己生命的传奇。

        姑嫂塔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在石狮宝盖山上。姑嫂塔下的土地已今非昔比,昔日的边陲小镇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海边城市。而伫立在镇海楼下的办公室窗前,我的思绪一再飘远。过去的时光依稀可辨,当下的情境更令人心旷神怡。

        闽山闽水闽人,怎一个爱字了得啊!

        (作者为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