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9日 星期日

    海口树德村:这里的党旗别样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9日 03版)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树德村,30年前,在农场和地方两不管的情况下,这里的党员坚持自觉交党费,并直接把党费寄到中组部;30年后,这里的农民在村干部带领下人均收入突破万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干部“领头雁”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这里得以彰显。记者日前走进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感受革命老区的和谐新风。

     

        一笔辗转数千公里的党费

     

        “为了把全村17个人的党费交上去,我从海南跑到广东,又从广东把钱寄走。”73岁的吴坤志老人回忆起30年前那次曲折的交党费经历依旧激动。

     

        吴坤志说,1963年海口成立了大坡农场,树德村委会划归农场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及村里大多数人的反对,树德村并没有并入农场。于是村子成了农场和地方党委两不管的地方。

     

        虽然没有了上级组织,但党旗不能倒,党费不能不交!“1981年到1986年期间,我们村里有17个党员,当时每个月的党费是2毛钱,大家每个月一分不少地交到我手上,委托我上交给党组织。”怀揣着这沉甸甸的40元党费,吴坤志从村里跑到镇上,再从镇上跑到县里,接着又到了海南行政区,都没有把党费交出去。无奈之下,吴坤志带着17名党员的嘱托于1985年去了两次广州(当时海南隶属广东省)。

     

        “在人生地不熟的广州好不容易找到了组织部门,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之余,却死活不肯收下这笔党费。他们告诉我党费应该交到地方机关党委,他们不能跨级代收。”吴坤志说,当听到工作人员这句话时真是愁死了。

     

        无奈之下,吴坤志把党费附上一封信从广州寄到了远在北京的中组部。他原以为这下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没想到几个月后,这笔党费又被中组部退回到了自己手上。“好在1987年村里成立了树德管区党支部,我们的党费终于有了着落。”

     

        这种共产党员崇高的党性修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党组织,现在全村共有52名党员。

     

        一座夜不闭户的红色村庄

     

        漫步在树德村,村里干净整洁,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走近一幢三层小洋楼,记者发现大门敞开,叫了半晌也没人应。往里一看,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就是缺了主人。等了十五分钟左右,才见女主人挑着一桶胶水从远处走来。

     

        “大姐,你不锁门,家里又没人,放心吗?”记者问。

     

        “我去胶林收胶了,村里民风很好,不锁门也放心!”女主人林大姐乐呵呵地说。

     

        在接下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家家户户门口的水泥地面上,都铺晒着胡椒。不少已经晒干打包好的胡椒就放在屋檐底下。今年的胡椒每斤收购价格在28元左右,村民告诉记者胡椒晚上也是放在家门口,从来不用担心被人偷。大家的摩托车、三轮车等也放在外边过夜,有的不但没有上锁,甚至没有拔钥匙,可是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偷盗现象。

     

        村支书占道全介绍,树德村治安这么好与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息息相关。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树德村委会塔昌自然村建立了党小组。同年成立党支部,成为琼崖农村第一批党支部之一。在琼崖革命的艰苦岁月里,树德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村民中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共同投身革命者比比皆是。因积极参加革命,塔昌村遭受了三次“无人村”式的屠杀,全村先后有50多名共产党员和90多名群众为琼崖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胜利后,全村仅剩下的9人均被授予“琼山县人民支持革命功绩奖章”。中央老区慰问团到塔昌村慰问时称赞塔昌村不愧为“红色村庄”。

     

        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党支部

     

        “我1986年就成了琼山市的首批万元户,现在家庭年收入60万元,这与我的勤劳分不开,但更多的是托党的福呀!”60岁的村民林书布谈起自己的致富之路心存感激。

     

        林书布介绍,他现在种有胡椒1000多株,养猪20头,养牛6头。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从技术指导到拓展销路,村委会和党支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遭遇台风时,是村干部组织大家抗风救灾保生产;胡椒丰收了,是村干部带领大家跑市场拓销路;村里要修路,是村干部带头个人掏腰包垫资……

     

        树德村党支部书记占道全,1999年从拿着一包胡椒四处向人推销开始到2004年将村里的胡椒卖到了全国各地。“如果我们不帮农民打开销路,农民就无法致富。我们村党支部有三个委员,另一个主要帮村民拓展橡胶销路,还有一个主要搞种植和养殖,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占道全介绍。

     

        2004年村里要创建文明生态村,同时规划一条村路解决村民搬运农作物只能肩挑手扛的问题,占道全二话没说个人掏了2万多元。今年初修路,占道全又带头捐了1万多元。

     

        “我们只有想群众所想,致力于发展村里经济,当好致富带头人,才能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村里的胡椒发展合作社,以便让大家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占道全表示。

     

        经过多年发展,树德村成了全市闻名的“胡椒村”和“橡胶村”,现有胡椒面积2785亩、橡胶面积980亩,2011年村委会经济总收入达825万元。如今,树德村委会6个村庄、7个村民小组已实现文明生态村创建全覆盖,创建率100%。(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