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的排水管网始建于1830年,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要求按3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和建造维也纳排水管网。维也纳目前的人口为180万,其排水管网仍受益于180多年前始建的管网格局。”维也纳管网公司新闻处负责人约瑟夫·戈特舍尔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一语破题。戈特舍尔是工程师出身,曾在管网规划部门工作。他指出,近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维也纳的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有时,两小时的降雨量超过正常年份1个月的降雨量;1小时的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量的10%。正常情况下,维也纳每天的排水量为68万立方米,最高时超过160万立方米。极端天气现象也对维也纳的排水管网提出了严峻挑战。
戈特舍尔说,出于历史原因,除个别新建城区外,维也纳的排水管网一直是合流网,即雨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同一管网。管网的设计容量包括生活污水和雨水两部分。生活污水的流量设计标准是人均每天150升;雨水排放的流量设计标准是取近100年里降雨量最大的5年、降雨最强的15分钟为参数,最低设计流量为日常流量的4倍。近十多年来,由于发现设计流量不太够,维也纳采取了三项措施,向现有管网要流量。
首先是对排水管网进行智能化改造。维也纳有2400公里排水管网。从2003年开始,在管网的不同枢纽区安装了230个监测设备,对管网内污水的流速、流量、水位等管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流量的分层监测来掌握管道的淤结情况,并及时加以疏通。此外还建了256个闸门和85个泵站。戈特舍尔说,城市排水管网就像城市道路网,有主干道和小胡同之分。掌握了不同管网的流量,就可以通过在管网节点修建调节闸来调节不同管网的流速和流量。维也纳往往是某个城区下大雨,其他城区未必也下大雨。这时,可以通过管网控制中心减缓无雨或小雨区的管网流速,将主干道的容量让给大雨区,主干道的流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倍提高,有时只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维也纳管网公司在全市有24个气象监测站,同时与国家气象局合作,遇到暴雨天气,每两小时向控制中心预报一次暴雨的走向、停留时间和降水量,以便及时调整对排水管网的管控。因为从控制中心下指令到管网的闸门完全打开或关闭需要约20分钟。
其次,新建应急储备池来扩大管网排放能力。自2005年以来,已有2个应急池投入使用,另有1个在建设。已投入使用的2个应急池都是隧道形的,一个在老城区的维也纳河下,距河底10米,直径8米,沿河修了2.5公里。另一个在维也纳第23区的一条河下面,直径2.4米,长5.3公里。前一个可以防止老城区被淹,后一个作用是保护新建城区。在建的应急池是长方形的,在一个足球场下面。因为那里没有天然河床可以利用,而且建筑密度很高,没法让庞大的隧道掘进设备进去施工。戈特舍尔强调,采取什么措施,一要因地制宜,二要留有余地。维也纳建的应急池,不仅可以视需要继续延伸扩容,而且都建有直接向河道排放的应急管道。
另外,增加城市绿地和街头、房顶的植物,减少水泥、沥青的封堵面积。有些措施可能很不起眼,街头种几棵树,放几盆植物,但它们不仅能吸收一部分雨水,还能将雨水进入地下管网的时间延缓约30分钟。这对缓和管网内的高峰流量是非常宝贵的。因此,街头绿化不仅仅是城市绿化工程,也同样是城市防洪工程的一部分。戈特舍尔说,上世纪20年代,维也纳部分新城区建的排水管网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河里。现在环保标准提高了,下雨时,前20分钟的雨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到河里。
戈特舍尔说,作为维也纳排水公司的发言人,他必须面对一些责难。出现道路被淹,人们就批评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维也纳市政府有规定,低凹处的道路必须有排水泵。但水泵有电才能启动,一旦路面泡水,为防止漏电,就会切断电源,水泵就无法启动。2010年8月13日夜里,维也纳南城有些街区,1分钟的降雨量高达40升/平方米,如瀑布飞流,30分钟的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量的7%。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谁也没有办法。他的工作,就是争取更多人的理解。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本报维也纳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