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欢唱的麻雀

    厉彦林 (济南)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7日   16 版)

        身材娇小、爱跳爱唱的麻雀,一直跟随人类迁徙居住,是与人类最亲近的鸟。

        每天清晨,窗外旭日清风,桂花树、玉兰树上就有灵巧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草坪上一蹦一跳地觅食。往远处看,成群结队的麻雀散落在高压线上,像一行行五线谱,间或跳跃飞翔打闹嬉戏。那情那景,悄然把我带回童年和少年时代。

        麻雀头圆,翅小尾短,嘴圆锥形,小脑袋摇来晃去,擅于跳跃,特精明机灵,看到人会立刻一跃而起,在空中划出精美的弧度,然而又落叶般落地,可谓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它们生性活泼,成天叽叽喳喳,无论在地下在树上,时常互相梳理羽毛、呢喃,唧唧喳喳唱个不停,甚至笑作一团。在乡下,空旷的田野上、草垛旁、场院里、老土屋屋檐下,总有家雀扑扑棱棱的身影和唧唧啾啾的鸣啼。幼麻雀的叫声纤弱稚嫩,老麻雀的叫声清亮略带厚重,大小麻雀的叫声重叠交织在一起,是多重奏或多声部的大合唱。

        麻雀喜欢在收割的庄稼地和打谷场、麦场边上偷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都是低矮的草房、瓦屋。它们晚上就住在屋檐下、墙缝里,尤其土坯墙的缝隙最适合做窝。伸手一探,很容易发现成窝的雀蛋,或是热乎柔软、全身粉红透明、还没长羽毛的雏雀。房前屋后,时常能看到麻雀出窝,老麻雀在教小麻雀们学习觅食和飞翔。我也曾经在漆黑的夜晚拿着手电筒,踩着凳子或者梯子掏过麻雀窝。麻雀的眼睛怕光,用手电一照,它就一动不动地被你抓。深冬大雪后,也在小院里逮麻雀,玩法与鲁迅先生小时候差不多:用一截木棒支撑起箩筛,箩筛下面撒上谷物,然后握着拴在木棒底端的细绳,躲在虚掩的木门后等待着。机灵的麻雀不会轻易飞到箩筛底下,吞一粒,四处张望一番,但最后经不住谷物的诱惑,会有一群麻雀一边观察一边跑进筛子底下啄食。我突然拉动绳子,就把贪食的麻雀们扣在箩筛里。欢叫着跑过去,透过筛眼看见几只麻雀伸直脖子,拼命张着小黄嘴,羽毛都炸开了,惊恐万分地扑棱翅膀,发出凄婉哀伤的鸣叫,此时真不忍心伤害它,便掀起箩筛还它自由,去与家人团聚。

        麻雀是鸟类中的“平民”,也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山村树多草多,各种鸟也多,什么喜鹊、斑鸠、鹌鹑、布谷鸟、啄木鸟、白头翁、猫头鹰等。唯独弱小的麻雀因与人争食,被视作“阶级敌鸟”。我依稀记得驱赶麻雀的壮观场面:房顶上,田野间,小河边,院里院外,到处都是高声呐喊的人群,或敲打锣鼓铁盆,或燃放鞭炮,或挥动彩旗,甚至爬上房顶歇斯底里地吆喝,强迫麻雀拼命飞翔。很多麻雀又惊又累,飞着飞着,突然坠地身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对麻雀的大屠杀。之后多少年,麻雀才最终被“平反”,摘了“四害”帽子,但数量已锐减。

        人类认识到麻雀是益鸟经历了一个过程。麻雀栖息于居民区和田野附近,因此又名家雀,它们喜欢在庄稼和树木的枝条间跳来跳去,以吃草籽、虫子等为生。夏天是繁殖的季节,育雏更是以虫为主。美国和澳大利亚为灭庄稼和果树的害虫,曾从国外引进麻雀。麻雀还能预告天气。清晨麻雀鸣唱表示天气转晴,越晴叫得越欢。多日阴雨后,麻雀鸣叫,预示着雨就要停了。麻雀羽翼上呈黑斑纹,老人们警告孩子:麻雀不能吃,吃了脸上会长雀斑。就连格林童话和屠格涅夫、老舍的散文中,也都飞翔着麻雀的身影。试问,如果人类连小小麻雀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朱鹮和大熊猫!

        这些年,我国城乡面貌变化大,生态、生存环境改善,麻雀们纷纷迁进城市,尝试着与高楼、与城里人亲近。上下班路上,经常看见麻雀在悠闲地唱歌觅食。有趣的是,麻雀似乎知道人们不会伤害它,走近时,它那小眼睛滴溜溜转,歪着头观察,似乎在逗你玩。麻雀是人类的朋友,相信人,依恋人。在我们的家园,在我们身边,唧唧喳喳地叫着幸福吉祥,唱着人与麻雀的自由平等,唱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作者为政府公务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