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7日 星期五

    识 晚

    郭启宏 (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7日   16 版)

        去年冬天,我们57级61届的同学回母校中山大学聚会。当年全年级三个班近百名学友,如今已故20多名,再除去有病在身或行动不便的、移居国外境外的、失却联系未通音问的,能与会的不过半数。见面之际,大家无不唏嘘感叹:50年一见,再相逢,难了!

        在校园游走,陌生的文学院大楼是后盖的,美轮美奂却寞天寂地;当年的图书馆变成了人类学系,幸好旧貌依然,清晨排队占座读书的情景蓦然浮现;北校门外入夜成了露天舞场,更有零星小卖,几近集市;放眼茵茵芳草地,据说也几度变迁,改过菜地,种过番薯;还记得曾经的夏夜里,凉风习习,孑然一身的我卧看牵牛织女星;印象里也有天阴雨湿的时候,草地上流萤点点,听季思师说,这里是谢康乐的诗意栖居之地,故称康乐园……回忆往昔,华年不再,曾几时“髧彼两髦,实维我仪”,现而今“年少周郎何处也”?不由得黯然泪下。

        重游故地,每每交替着对当今的失落与对往昔的怀念。其实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生活得那么艰难、坎坷,何“旧”可“怀”?与其说是怀旧,莫如说是怀青春!青春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即便尘封千层,也会倔强地迸出一缕春光。记得“文革”时看过一幅国画:一个女矿工身穿单调的黑工服,领口开处露出一角花衬衫,真个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到了古稀之年,所“怀”的正是那一角花衬衫!

        又是“最美不过夕阳红”,又是“满眼青山夕照明”,世俗的温情往往自欺欺人。想一想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后是什么?是夜,黑漆漆的夜!我们都从年轻走来,谁愿意“老之将至”?于是,我头脑里涌出两个字:识晚。

        识晚,就是知晓暮年已是生命中最后一个时段,既不要言不由衷高唱什么“夕阳红”,也无须忌讳生老病死,应该保持清醒,悟道于人生大戏闭幕之前。看当今官场有多少恋栈的驽马,有多少恃强羞说病的翁妪!想起上中学时,语文老师黄濂溪先生讲解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想起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王掌柜说过的一句:“有了花生米,没了牙,嚼不动了!”这话多直白,又多现实,人生全部的失落感、沧桑感、哲理感,尽在其中了!

        识晚,有时候会是这样:人对生命的体悟偏偏在最后一程获得,而此前往往遍求而莫能得。比如对自由的体验,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我以为出现的时段正是最后一程。由是观之,识晚,其实是晚识了!然则“朝闻道,夕死可矣”,遑论其晚!

        据说,我们57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为特殊的一级,中学时期有过“压缩招生”、“劳动教育”的经历,考大学时又遭遇“十万七千”(1957年全国招生10万7千名),是录取比例最小的一届,也是被反复“捶打”的一届,因此,这个群体是可堪造就的,当然,也属晚识的一群!

        晚识乎?识晚哉!如果说年轻人是生活在诗意里的骄子,那么老年人便是生活在哲理中的高士。诗意骄子诚如炬,慷慨抛掷着无穷尽的光焰;哲理高士应如萤,无多光亮,却是夜的眼波,又若精灵之巡行……

        (作者为北京人艺著名剧作家,有多部大戏、小戏公演)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