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拥有千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汉口就成为“四大名镇”之一。洋务运动时,“汉阳造”名满全国;辛亥首义,终结帝制,奠定武汉“敢为天下先”的历史地位;大革命时期,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大武汉”的呼声响彻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批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昔日的辉煌,积淀在武汉的历史中,也镌刻在武汉人的记忆里,成就了武汉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成就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面对“中部崛起”的历史发展机遇,武汉积极利用科教、区位、交通等优势促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城市是大学进步的助推器,大学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学校要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为武汉腾飞输送一流人才。”
武汉科教水平居全国第三,拥有两院院士59名,科研机构100个,高等院校85所;在校大学生118万人,居全国城市之首,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重点科研基地。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就是依托武汉高校科研资源的典范,是中部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基地和人才中心,加速了高校科研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目前已培育出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2011年,武汉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5亿元,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51项,专利申请21879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107.5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49.90亿元,逐步实现“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华丽转身。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武汉建立了光谷金融港,为企业提供金融后台服务、金融容灾备份功能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项目,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与市场竞争优势,优化武汉的投资环境。
7月23日,东湖高新区“新三板”扩容试点获国家批准,武汉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批金融改革试点,这也是继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成立后,武汉金融创新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武汉地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活”之说,武汉一直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武汉的经济物流发展,正在呼唤现代高速运输网络时代的到来。
7月26日,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开工建设,拉开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门户机场的序幕;8月1日,阳逻港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试点港,“长江大通关”正在形成;8月9日,武汉启动地铁延伸至天河机场的规划,到2015年,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T3)与地铁同时投入使用,构成空港、地铁、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
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国、全市的高速“大交通”正在形成,推进从“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并用“长江大通关”带来“武汉大物流”的发展,使武汉的经济腹地从中部地区扩大到中西部、中南部及各地。与此同时,加快全国贸易中心、会展中心的建设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助推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
“从每个武汉人做起,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建设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共同复兴‘大武汉’。”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我们将积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实现从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成为国家创新、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的中心。”(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