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写道:“一切时尚之物都有魅力,或者较有魅力,因为它们多多少少体现了人们寻求新颖的一种美的努力……”这位写下《恶之花》的作家,用自己的写作方式颠覆了所谓正统的陈词滥调,保持特立独行,以内心真实的力量撕开世风表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时尚呢?究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勇气,或只是表面化地除旧布新,用某种时髦替代持重沉稳?抑或是关乎能否跟上时代的进程,对个体生活加以适时改造并注重流行?在厘清概念的内涵之前,我甚至不敢贸然评说,唯恐人家认为我跟风追逐,不知轻重,显得肤浅起来。
迎面走过来一个“90后”的女子,她穿着入时,发型新潮,笑容灿烂,矜持且不失礼貌……这样一个青春阳光的女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首先会使我们感受到:时间的脚步不可阻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渐次成长,新新人类的气息激情荡漾。与此相对照的是前阵子在小区路上碰到过的一位老太太,她主动搭讪,我自然礼貌地回应问好,没想到她唠唠叨叨一发不可收拾,一番对家事的见解,固执而老套,好像全世界都出了问题,只有她还掌握着生活的秘笈;她梳着典型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帽盔式短发,一件臃肿的并不协调的上衣裹紧她变形的身体——且不说她格格不入的装扮,单是她无趣的数落,良好的自我感觉,就令我仿佛看见时代风驰电掣,而她是那个拒绝上车的人。
虽然时尚有时候也像一种罪过——比如迅速的铺张或浪掷,让人反感其脚步的急切:一片高档别墅突然崛起,一道江滨风景几个月速成,某些家居环境极尽奢侈地豪华装点——但更多时候,不时尚才是一种可恶。没有比跟过气的观念、落后的俚俗打交道更令人生厌的了。“抱残守缺”、“时过境迁”,就是对这种顽冥不化极好的概括。
与衣食住行的老习惯相比较,思想的不时尚危害性更大,思想上的陈旧是那种骨头里、内瓤上的僵硬与朽坏。这样的人似乎不需要时尚,他们不仅认为自己是永远不过时的,还要挡着他人前进,竟然以为这是成全他人的安全。他们拉着别人后退的劲头,无异于与时代拔河,脚下已经输定了,但两手仍抓住恐惧的绳结,像一棵树上吊死的可怜虫。由于看不到新生命、新事物的强大力量,尽管他周围的新枝新绿已经生机勃发,但他却无视新人类的空间需求,自己拼了老命也要占据位置,主张保守,以展示其重要性——他不知这只是反讽罢了。
依我看,20岁的你不时尚也没多少损失,也许你很在乎传承抱朴的优雅。如果你60岁了,你还是时尚一点为好吧,不然,你会日渐封闭,变得死水一潭,难免发臭。
引领时尚潮流的,大多是勇敢者和创意人,需要胆魄和智慧。任何一个时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都值得人们尊敬。所谓开拓精神,指的就是一马当先进入新领域,敢于担当前人没有涉足的事情。当创意出现了水准和境界,时尚就成为某种程度的耐人寻味,给众人有益的启迪,自然一呼百应。
时尚不都发生在T型台上。对于一个机关单位,或者文化繁荣发展的节点,都可以有时尚的影子,时尚也许就意味着新生。革新和时尚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艺术史上,革新一旦掀起时尚之风潮,就很可能出现重要事物。音乐中的爵士乐,绘画史上的印象派,不就是这种推陈出新的可喜范例吗?
至于女性服装、家居陈设,如何才算时尚,这是最细碎的话题了。如果不得不参与讨论,我会说:外包装最好与灵魂的质量相关。不管你新潮鲜亮与否,我敢肯定,一个质朴温暖的笑容,远胜过冷漠的乔装打扮。说到这时,我便可以引用福音书上的经文了:
“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作者为诗人、儿童文学作家,《福建文学》主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