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6日 星期四

    邵明思:守住民俗文化的记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6日 05版)
    邵明思在指导独杆轿的排练。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摄

        “一根四米多长的竹竿,两人抬着,一人坐在竹竿上,配合锣鼓点,或悬空腾跃,或展现武功,令观者提心吊胆,荡气回肠。”民间传统艺术“峄县清官独杆轿”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城乡红火起来,与百年之前产生初期相比,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文化元素:峄城的青檀品质、榴花情怀、匡衡精神和运河文化等。

     

        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的是一位63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叫邵明思,峄城区坛山街道文化站长。他36年如一日,奔走在城乡文化阵地。

     

        留下“坛山剪纸”绝技

     

        7月18日,天气湿热躁人。邵明思再次来到距家5公里外的天柱山,登上山顶,考察贾三近题写碑文的佛母塔及贞修观和黄家大院,为在这里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实史料、丰富内涵。

     

        几十年来,邵明思定时蹲点采风,在工农商学等各大领域有代表性地选择10多处文化联系点,从父老乡亲的回忆中汲取文化精华,整理成文,推动工作。

     

        为再现“坛山剪纸”的精湛手艺,2007年5月,他骑电动自行车去刘村寻访80多岁的艺人王允荣,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右手伤势严重,缝了五针,手上至今还留有疤痕。王老太太的剪纸“图案心中出、作品随手成”,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抢救工作必须及时跟进。邵明思用左手整理材料,坚持了近半年。去年,王允荣老人去世了,却为人们留下了“坛山剪纸”的特色技艺。如今,这一民间手工艺已搬进峄城的中小学课堂,并与峄县八景相结合,开发出《中国峄县剪纸——峄县八景》高档礼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羲和说,峄城历史悠久,有峄县柳琴戏、大鼓书、琴书、运河拉船纤夫曲等40多项民间艺术,有青檀庙会、峄县社火、打春牛、六月六送满龙等100余项民间习俗,另有石榴栽培技艺、吴林玉雕等200多项民间工艺。面对濒危的地方民俗风情、即将失传的历史人文典故和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邵明思极力补漏拾遗,目前,他已挖掘、整理索引项目400多项,申报省、市、区级“非遗”项目49项。由他作为传承人的传统艺术“峄县清官独杆轿”,已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组建12支文体队伍

     

        “杨子荣假扮土匪入威虎山,见到众位土匪一抱拳:见过各位老大。这时候土匪就说了,天王盖地虎,这是黑话啊。杨子荣说,宝塔镇河妖,嘛哈嘛哈,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在徐楼社区艺术团举行的广场消夏演出中,民间艺人李恩元正用“峄县评词”说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这个艺术团是邵明思指导组建的,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任基层文化站长以来,先后组建了文艺创作队、民间艺术辅导队、狮子龙灯游艺队、中西合璧的乐队、峄县象棋棋社等12支文体队伍,用实际行动提升着群众的生活品质。

     

        社区艺术团负责人王延平说:“徐楼社区住着8000多人,居民中有许多文艺爱好者。在邵明思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自发组织起艺术团,演员有70多人,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只有7岁,‘四世同台’排演节目,甭提多热闹了。”利用这个文化平台,邵明思把大批具有文学艺术专长的文艺骨干团结起来,组成4000多人相对稳定的群众文化团体。

     

        为真实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邵明思“用匡衡精神写匡衡”,创作电视剧本《匡衡》时,为体验“凿壁偷光”的真实性,他在自家用泥土塑了一面墙,挖了一个喇叭形的小孔,在小孔一端点了一盏煤油灯,另一端阅读在竹简上写成的文章。创作匡衡放猪时,他在猪圈蹲守了三天时间,细致观察猪的饮食、起居及猪的共性、个性。写两牛顶架时,他找来两头牛仔细观察,看到牛的尾巴是夹着的,而非原稿中牛顶架尾巴是翘着的猜想。

     

        峄城区文广新局局长韩玉军说:“邵明思还广泛参与社会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完成了社会调查、文化采风、历史沿革、专题材料等10多项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并参加中国柳琴戏艺术高层论坛、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中国金瓶梅文化研讨及文艺座谈会、戏剧节等数十次,每次均提交论文。”

     

        挖掘、整理、传播民俗文化

     

        近日,一本名叫《峄州风月谭》的书籍在峄城受到追捧,这本书是由邵明思著作的。这本书将散落在峄城的文化珍珠串了起来,分为“风华月望”、“人文韵事”等四个篇章,全面介绍了峄城的人文历史、民间艺术等。邵明思说:“把读书学习的心得和父老乡亲言传身教的感悟,转为一家之言的札记用来传播,是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邵明思在挖掘、整理、传播民俗文化上精益求精、殚精竭虑,生活却十分俭朴。记者在他家看到,那是个不大的乡间庭院,陈设简单且略显古拙,只有那堆积如山的一份份文稿和书籍才会让人眼前一亮。老伴刘秉银说:“那些都是老邵的宝,他写起东西来简直就是走火入魔,有时候大半夜冷不丁地爬起来,说想起了什么东西,一定要用笔记下来,生怕过夜忘了。”

     

        多年来,邵明思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戏剧、电视剧本、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论文等各类作品160余篇(部),百余万字。其中,《匡衡进京》、《榴火情》、《冤家路宽》、《青檀寺》、《梅女羞官》、《父女同僚》等8篇(部)在山东省和全国获奖,有4台大型剧目由专业剧团搬上舞台,1部电视剧和5个电视片、宣教片推上荧屏,民俗艺术片《峄县社火》经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推向国际文化市场。他还为文艺团队写了大量小品、相声等曲艺节目,去年创作的大型柳琴戏《圣母女娲》已经专家审核定稿。

     

        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说,邵明思的文化行为转变着农民的传统观念。目前,在峄城农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