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光明述评

    眼中的世界 心里的中国

    ——伦敦奥运会启示之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01版)

        这样的瞬间,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提起“中国”。

        女子平衡木决赛中,眭禄以0.100分之差输给邓琳琳,屈居亚军。90后的小姑娘流着泪:“我为自己难过,但我为中国体操队高兴。”

        面对国外媒体“兴奋剂”质疑,16岁的叶诗文不卑不亢:“我的成绩源自于我艰苦的训练,我从来没有使用过任何兴奋剂。”她郑重强调,“中国人是清白的。”

        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镜头定格在孙杨雄狮怒吼的时刻:“我证明,中国人是可以的!”

        即便在一个自由表达的时代,“中国”仍然是最深情的一声呼唤。《华尔街日报》通过观察伦敦奥运会百余位金牌得主在领奖台上的表现,计算出了这样的结果:92%的中国运动员会跟着唱国歌,英国和美国各为61%和44%。

        体育竞技一向是民族竞争的缩影,赛场是缩小了的人类社会。即便运动天然具有轻松性、娱乐性、观赏性,也不可能脱离家国情怀、民族意识而获得一种虚假的“纯粹感”。相反,恰恰是同时具有荣誉感和娱乐性,同时具备“成就自我”和“为国争光”的双重特点,让体育竞技、让奥运会的内涵变得更深厚,更富人文情怀,更加滋味绵长。

        摘取了2003年巴黎世锦赛百米冠军的金·科林斯让人们记住了他的祖国——加勒比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而飞人鲍威尔和博尔特更成了牙买加的文化符号,海岸边孩子们热情奔跑的画面,成为远隔重洋的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同样,奖牌榜第二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互相投射,让“中国梦”和“和平发展”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

        爱国主义一向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和源泉。1981年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与老对手韩国争夺一张入场券。胜利的消息传来之后,北京大学数千名学生集体庆祝高唱国歌,喊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同年11月,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更让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排山倒海,“振兴中华”四个字响彻大江南北。

        体育上的胜利,是刚刚迈出改革步伐的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明确信号,而“振兴中华”是中国民众等待多时的集体呐喊。女排的崛起,不仅是体育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盛事,甚至,也是中国百姓个人生活史的大事记。正是女排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普通人进一步将个人努力与“中国梦”连接起来,开始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寻找个人角色。

        耐人寻味的是,2003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重夺世界冠军,北京大学校园仿佛回到了1981年——人们热烈欢呼、拥抱,大声呼喊:“女排万岁”、“祖国万岁”、“振兴中华”。相隔22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仍旧在历史的长廊上回响,共鸣强烈、余音不绝。

        体育强,国运兴。今天,我们的爱国情怀来自中国健儿在赛场上体现出的“人格”与“国格”,来自于他们身上的“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

        伦敦奥运乒乓球男单决赛第二局,王皓认为张继科没有擦网,不认同裁判判罚。在接张继科的再次发球时,王皓大度地将球回到网下,以示公正,这一举动赢得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最终与男单冠军擦肩而过的王皓,真诚地、平静地与冠军张继科拥抱,随后举起中国国旗,用一个军礼向观众致意。

        打破世界纪录获得1500米自由泳金牌的孙杨,掀起了舆论上的轩然大波。有西方媒体记者在发布会上直白地质疑:“你是否服用了一些违禁药物?”回应沉稳且理直气壮,“1500米就是我的强项,没有人可以撼动我的地位。我知道你来自澳大利亚,那我反问你,如果你听到你国家的运动员受到质疑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态?”

        自信、自尊、沉着、从容,代表着今天中国的国民心态与主流价值。与此相应,中国公众也不再将“爱国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夺取金牌”,而是更加注重赛场上的表现能否真正阐释民族精神。因此,面对受伤的刘翔,人们普遍给予了宽容、肯定、鼓励和关怀;面对西方媒体对叶诗文的偏见和污蔑,人们集体呼吁、据理力争。

        对赛事的评价,对运动员的态度,折射了中国公众对国家发展的期待与共识——不仅是更发达、更强大、更富有、更有力量,也是更宽容、更理性、更文明、更具人文精神。这种“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是赛场内外的和弦,是健儿与观众的共鸣,激荡出的是爱国主义的强音。

        百年奥运情,一心中国梦。距爱国青年提出“奥运三问”的1908年,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已经完美地回答了“三问”。不要忘了,体育精神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的民族精神,而体育的兴起是以自己的角度书写民族复兴史。不要忘了,无论在哪里比赛,于何处获奖,都是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中国。(本报记者 刘文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