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苏通桥就如巨龙般翱翔于九天之际,它不仅承载了江苏人民谋求经济腾飞的希望,更把南通、苏州乃至全省人民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感通天地的桥

    作者:赵翼如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5日 12版)
    李啸 书
    苏通大桥 资料图片

        忍不住再看一眼苏通大桥。这座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全无张扬的霸气。远眺着倒似虚拟的舞台背景:一组低音大提琴,一排管风琴,流淌出最深沉的蓝……整体线条像音乐一样流畅——桥以一种优美而舒缓的姿势,合抱起相离相望了千年的两岸。

        置身桥上,则有被天光水影接纳的通透自在。一切与水面如此协调,自由的曲线缓和了直线的生硬,形成强烈的动感。一大片绿地给了大桥一个响亮的开端,色彩、造型、质感都呼应着山水。尤其是那一根根弓弦似的拉索,雨丝一样泻落下来,又光线一样漫射上去,伞骨般将高耸的主塔撑起。默默的桥墩守望着波涛,簇拥着激流。我恍惚觉得这路面也成了水管,车流是水管中的水流……

        遥想30多年前,南京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我亲身感受过那个神话。轮轨相激的铿锵节奏中,托举着三面红旗的巍峨桥头堡,像一个垂直落下的巨大惊叹号,让人领会什么叫“气吞山河”;桥头堡前,刀痕刚劲的工农兵塑像,凿着“人定胜天”豪言。横空出世的大幅标语、声震云霄的高音喇叭,合成一台打击乐,盖住了天地自然的和声。

        眼前的大桥在跟自然讲和。

        桥是一种连接,一种表层与内里的通道。我们老祖宗一直崇尚“感通天地”。相通的岂止是两岸的路?每一座桥墩下,都深藏着无数“感通”的人生故事。

        我的视线越过一片水域触到南岸展览馆的纪念碑。听说苏通大桥合龙时,人问总指挥游庆仲有何感想,低调的回应是:“感谢。”他首先感谢参与建桥的上万农民工,建议将农民工载入工程史册。

        我心头一动。多少殿堂显形日,便是民工消失时。纪录片中从来没有他们的特写镜头,因为他们无关紧要。而这里,记录是出于一种尊重的人类感情——这是我们的父老兄弟。大桥记得他们的劳动,水下最大群桩基础里,有他们生命的投影。

        恢弘的交响乐,往往在细若游丝处产生震撼的效果。

        我看见一张张民工纪念证,带着人性温度的怀想,嵌合在民工的生命历程中。与此同时,还有一块划出的空位——留着刻写民工名字的纪念碑。

        漂流人生,在这里寻到了一处坚固的锚。

        此刻对着大桥悠然出神的,是一民工背篓里的孩子。当初工地上机械的喘息,与车轮呼啸的声音,连同铺满石碑的民工名字,已潜入记忆和人的呼吸相通。

        我又一次被世界第一高的(300米)主桥塔吸引到跟前。作为视觉焦点的桥塔,正在制造着神奇效果——让人在被震慑的同时,须把头仰到最高。不知为什么,那人字形在我眼里,悄然变成了向上伸展的双臂,自然合十。一朵云在其间悠然飘过,那是大地蒸发到天上的江水。主塔隐约成了“感通天地”的桥……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