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2日 星期日

    基层变迁(40)

    广西环江:从石漠化到“世外桃源”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2日   01 版)
    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郭红松绘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雨后的清晨,山坳里错落几间土黄色民居,水滴顺着灰色的屋脊滴答而下,一幅水墨丹青景象。但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严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山裸露,植被稀疏。

        “这10年来,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谈及成功的经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总结说,一是要让群众不再靠过度开发资源吃饭;二是要尽快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这两者都需要科技的力量。

        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耕种强度越大,土壤垂直漏失越快;土壤漏失越快,越要毁林耕种。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好方法,就是移民搬迁、封山育林。

        然而,“国际上大多数生态移民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没有解决搬迁后的可持续产业设计,导致大批移民破坏环境后又回到原住地。”王克林说,“环境移民要以科技为支撑”。

        在距县城3公里远的三乐村,科技工作者们建起了肯福示范区,采用“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制经营体制和运转模式。中科院的专家对示范区进行生态设计,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没有迁出的农户,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种植果树和木材,让他们从“农民”变成“牧民”和“护林员”。

        要想就地修复生态,什么样的耕作活动才能支撑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类科学问题,在已经撂荒多年的石山上,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成立了。坡地长期动态径流监测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植被封育区、木本饲料区……在这个占地2000亩的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寻找一条最科学的生态修复之路。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喀斯特生态研究基地之一,他们的经验正在向贵州、云南、四川等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地区辐射推广。

        (本报记者 齐 芳)

        (更多内容见4版《大图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