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

    纪实文学

    生和死的颜色

    ——读《2011乡村死亡档案》有感

    柴明清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11日   10 版)
    《2011乡村死亡档案》

    宋朝 著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黑是死亡的唯一色彩吗?冷是死亡的唯一温度吗?

        当你品读宋朝《2011乡村死亡档案》一书,极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体悟。该书记述了10起死亡事件,全部于2011年发生在豫西山区一个叫“扁担沟”的地方。死者既有寿终正寝的老农,也有不幸车祸身亡的后生;既有因性障碍出轨自杀的村妇,也有因病不治夭折的儿童;既有含羞忍垢大半生病死的“地主婆”,也有因矿难死于非命的农民工;既有暴病身亡的官太太,也有为偷生孩子大出血死亡的女教师……每个死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年龄不同、死因不同,死亡的环境不同,而各色人等对死者之死的态度也不同。于是,每次死亡事件的黑色之光,与种种的社会环境、人物诉求碰撞,又折射出五光十色。所以,黑,绝不是死亡唯一的色彩。色彩影响温度。所以,冷,绝不是死亡的唯一温度。

        作者笔下的各个死亡事件,死亡过程本身其实都较为简约,他更为在意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态度、言行。读这本书,你的眼前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幅比《清明上河图》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民俗画卷,氤氲缭绕、活色生香,一帧帧生活的“动画”,变幻着光与影、虚与实、爱与恨、情与仇、酸与辣、苦与甜,奔来眼底,让你怜惜、让你伤感、让你叹惋。这本书不是新闻报道,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小说。说完全真实,但地名人名都不与生活一一对应;说是假的,每一个死亡事件,却真的对应着一个真实的生活原型。说是文学作品,但纪实的成分远大于臆造;说是纪实作品,但语言和述事的结构又颇似小说。所以,这部作品的体例作者只好暂时给了一个定义:非虚构。

        “真”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一。虽然“扁担沟”的“沟名”可能在地图上查不到,但我相信,它一定就坐落在伏牛山东侧离登封、伊川、偃师等县、市不远的山岭之中,那里是宋朝的出生之地。“切”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二。“切”的要求是人物的心理、习惯、言语等要和这个人的身份、修养、年龄等一致。这一点,在书里得到了完美体现。“照”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三。本书人物庞杂。有些人物,可能只在书中出现一回。有些人物,可能出现两回、三回。还有一些人物,差不多每卷都要出现,但不论人物出现频率如何,皆做到了前后呼应、毫无矛盾。“善”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四。书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草芥小民。作者虽然并非刻意表现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但这片山水上的人们从古至今对人、对事都是这种作派。他们对自己,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但对亲人一般都很厚道,尤其是对老人,多数人都很孝顺。“圆”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五。在对包括丧事在内一系列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有些人总是考虑得更周到、更细致。这些人,就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而能人之所以成为能人,是因为他们深谙人情世故,更多地懂得取舍。这是艺术,而非技术。“博”是我读此书深切的感受之六。古人说,读《诗经》的好处之一是,多识山川、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宋朝的这本书,反映了他在很多方面是个博学的学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增长很多民俗学的知识、了解豫西地区丧葬的一些禁忌、让你了解很多豫西方言和很多流传久远的器物。

        这部书的地理背景是豫西山区。读这部书,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不仅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河流、山岗、树木、花草,热爱田地里种植的各种庄稼,更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热爱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尤其是,一些细微而难以言传的感情,宋朝往往三言两语就传达得十分到位、十分恰当,让人不得不叹服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