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将军决胜岂止在沙场

    ——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

    作者:张延忠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13版)
    叶剑英和邓小平
    叶剑英手迹

        今年是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我还清晰地记得他80岁那年写的一首七律:“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豪情满怀的诗句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仔细一算,老人家离开我们已26年!

     

        26年间,沧海桑田,人间巨变,然而我们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叶帅,他铭记在人们心目中的,不仅是他沙场上的将军之风,还有历史关节点上所显示出的英豪气概,以及矢志不移的信仰、纯粹高尚的人格。

     

        元戎身后真性情

     

        叶帅生前,我有许多和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记得七大前,中央讨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叶帅主持讨论闽粤赣党史问题,常和我父亲张鼎丞在一起,那时的我刚记事。以后的岁月里,无论解放前在延安王家坪、北平军调部,还是解放后,我经常见到叶帅。“文革”中有一段时日,我还栖居在叶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都展现出别样的风采,我也常常感受到他对晚辈的关爱。

     

        每每想起叶帅,他的音容笑貌便浮现眼前,言谈话语犹在耳边。他常教育晚辈:我不是因为穷,因为苦大仇深,要解放自己,才参加革命的。“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是他一生的写照。这使我知道,应该为理想信仰来选择人生道路。他告诉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但你要忘记你帮助过别人;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更要不顾个人安危,给予帮助。他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这些话语也成为了我人生的座右铭,使我终生受益。

     

        作为长辈,叶帅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这些印象:

     

        他渊博。谈天论事,引经据典,古诗文名句常常脱口而出。毛泽东论诗,有“剑英善七律”之评。就是在“文革”期间被发配湖南时,叶帅也会在书信中风趣地改写柳宗元的《江雪》状景抒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楼出世翁,独赏湘潭雪。”我想,老帅绝不是在抒发闲情逸致,而是必有所思,饱含深意。

     

        他多才。父与子,一个拉二胡,一个吹笛子,合奏一曲;翁与婿,四手联弹,合奏钢琴。叶帅爱乐,颇有古风,“曲有误,周郎顾”。

     

        他慈爱。在办公室,他把孩子放在摇床里,一边用脚摇着,一边批文件。

     

        他随和。一次洗澡时,警卫员疏忽了,误将他反锁在浴室长达两个小时。过后,党支部要给警卫员处分,他还哈哈大笑:处分什么?孩子嘛,就是贪玩,无心作恶恶不罚嘛!

     

        从潇洒英俊、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到慈祥风趣、儒雅睿智的忠厚长者,叶帅文韬武略,满腹经纶,颇具古风,不让先贤,诚为一代儒帅。喜读《三国》的他,雄姿英发,“不向情场向战场”,可比公瑾;羽扇纶巾,“雁门关外杀敌回”,极似孔明。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认识的深入,回望他老人家戎马倥偬的一生,细细品味他生活中的真性情,我顿有所悟:他能够名留青史,不仅仅源于他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也源于他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一位从小得到他关爱、教诲的晚辈,我时时将他的一言一行谨记心中,作为鞭策自己的人生信条。

     

        历史节点逞英豪

     

        叶帅坚定的政治立场、革命信仰、党性原则,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身处逆境时的不屈意志,早已得到世人的传颂。然而,和许多反抗剥削压迫、寻求翻身解放而揭竿而起的革命者不同,叶帅是从仕途顺遂、高官厚禄的人生道路,走上九死一生、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的。

     

        当年,作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叶帅感到国民党开始变了,变成了一个腐败的党,已经辜负人民的期望了,于是他找到了共产党。他舍弃养尊处优,甘愿千辛万苦;舍弃轿子挑夫,甘愿穿上草鞋;舍弃咖啡奶粉、饼干白兰地,甘愿粗茶淡饭、忍饥挨饿;舍弃每月几万大洋,甘愿分文不取……从今天的价值观来看,叶帅舍弃的恰恰是许多人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他曾拥有的一切甚至是今天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然而,在舍与得之间,叶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尽管之后遭受了左倾路线的打击、“旧军阀”的批判、“地方主义”的指责、“二月逆流”的去职,但他始终积极乐观、无怨无悔。

     

        谈到叶帅的政治人生,不能不提到三个人,那就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这三个人都曾器重的,唯有一人,那就是叶剑英。1922年,粤军陈炯明叛变,炮击大总统府,25岁的少校护卫营营长叶剑英率部接应,护卫孙中山脱险。此后,他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备,任教授部副主任,他是唯一可以不用通报,并佩剑出入蒋介石行营的人。就连他最初加入共产党的申请,也曾因受过蒋介石的器重而被拒绝。加入共产党后,在毛泽东麾下,他从苏区、遵义、延安、西柏坡,一路杀进北京城,赢得领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赞誉。

     

        所谓大事者,历史关节点也。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他投身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他随军誓师北伐;国共分裂、革命低潮,他参与创建人民军队。

     

        在南昌起义发动前的关键时刻,他得知国民党反动派要围歼贺龙、叶挺所率部队,于是连夜通报叶挺,使贺、叶的兵力火速移师南昌,保证了起义的顺利实现。类似的情节,后来又在长征路上重现。

     

        在中央苏区,他作为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作战,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中,深刻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当左倾路线把持中央,排挤毛泽东时,从苏联回来的叶帅,根本不站在“留洋同学”一边,毫不犹豫地支持毛泽东。毛泽东被免职,他也被调任红军大学校长。

     

        遵义会议后,一、四方面军会师。在党中央与张国焘的那场斗争中,叶帅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从电报中发现张国焘的异动,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迅速北上,脱离险境。由于后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多次赞扬他“立了大功、救了红军”,此事遂广为人知。

     

        开创新局承大任

     

        “文革”十年浩劫,是叶帅度过的最艰难的岁月,难就难在,他必须做出关乎国家安危的重大抉择。有人说,叶帅在“文革”中没有被彻底打倒、关押坐牢,是幸运的,然而这更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幸运。

     

        在台上,他疾言厉色,怒对宵小;拍案而起,不惧权贵;仗义执言,保护干部。他始终是横亘在野心家篡党乱军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的在位,保留了斗争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

     

        这种两难的抉择,很像《赵氏孤儿》中,程婴和公孙杵臼面临的生死选择。死易?生难?死,一时之痛,一了百了;生,一世之难,不但要保护“孤儿”,还要面对无法申辩的误解和责难,忍受内心的煎熬。

     

        如同程婴一样,“文革”中,叶帅艰难地“活”在政治舞台上:坚守在前沿,要战斗又不能无谓“牺牲”;周旋于乱世,要临大节而不辱。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需要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需要“相忍为党”的宽阔胸怀。他曾被批判、抄家、流放、赋闲,就连子女与女婿也都下狱。如此境遇,在仍任职的高层领导干部中,唯有叶帅一人。他沉着镇静,思虑筹划,静观其变,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历史关节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叶帅抓住了历史转折的机遇,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人。下决心粉碎“四人帮”,当然离不开华国锋,但谋划准备、组织实施则依靠叶帅,这需要统筹全局的周密思虑和部署。好比一个外科手术,手术本身固然重要,手术的时机和术后的处置更难。叶帅成竹在胸,密切观察分析全国各地各界的动向,抓住苗头,以快打慢。在关键时刻,他谨慎行事,常常一天换几次驻地,留意西郊机场飞机数量的变化、钓鱼台汽车的进出,以及中南海门前的动向。在抓获“四人帮”之后,他立即在自己驻地召开政治局会议,统一高层思想,对稳定全局、掌控要害部门和重点地区作出部署。如果没有叶帅的坐镇,统一认识、作出决议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那时由叶帅担任党的最高领导,是众望所归。华国锋也曾在会前私下和叶帅谈过,会上又正式提出,请叶帅担任党中央主席,叶帅坚辞不受。就连他最适合担任的军委主席这个职务,也被他推辞了。坚推华国锋,唯愿从旁协助,这需要何等的境界和胸怀!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觊觎最高权力者有之,当仁不让者有之,而如叶帅这样诚意推让者,即使不是唯一,也是极为罕见的。此后,他力推邓小平的复出、“四五”运动的平反,提出对毛泽东进行全面评价。为开创新局,叶帅可谓尽心竭力。

     

        20世纪,中国共产党推进了两次社会大变革,一次是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次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没有叶剑英就没有邓小平的复出”(邓林语),也就不会有历史性的转折。两次历史进程,叶帅都参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帅无愧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英雄和杰出的政治家。

     

        胸中自有百万兵

     

        叶之为帅,当然是军事家。他长期从事军事工作,对人民军队的创立、发展、壮大所作的贡献,以及他在军中的影响和地位有目共睹,他以位列开国十大元帅而彪炳史册。坊间尝有议论,说他没有直接统领过一支部队,没有独立开辟巩固一块根据地,没有亲自指挥大兵团作战,因此在开国元帅中,是最弱的。许多人不明就里,人云亦云。对于这种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妄说,有必要予以澄清。

     

        所谓军事家者,实有两类:一类临阵搏杀,攻城拔寨,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类运筹帷幄,居中调度,胸中自有百万兵。前一类现身于外,易万众瞩目;后一类隐形于内,故和者概寡。

     

        叶帅在十大元帅中位列末座,这并不表示他的实力最弱。我军纵横转战、百炼成钢、将星云集,其中佼佼者亦众,然号称“老总”者多,尊为“参座”者寡,唯叶帅一人。那些统领千军,独挡一面的战将,对叶帅也不无尊重和敬佩。

     

        从1930年到中央苏区任总参谋部部长起,叶帅在战争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工作。众所周知,总参谋长是最高统帅部机关的领导者,是最高统帅的直接下属,不“给力”的人是干不长久的。叶帅在这个并不好干的位置上任职时间如此之长,足见他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指挥作战最得力的助手,深得统帅的信任和倚重。

     

        叶帅是毛主席领导下我军总参谋部的创建者。在中央苏区,他就着手组建了我军作战指挥系统,构建了作战、情报、通信、供给四大职能部门,此后,他不断提高总参谋部贯彻军委战略意图、组织实施战役指挥的能力,完善机关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素质很高的专业参谋人员,使总参谋部成为最高统帅的左膀右臂。而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他却淡淡地说:“我这一辈子的工作,不能说有什么功劳,更不能说有什么丰功伟绩,我这一辈子的工作就是打杂。”

     

        然而,这个“杂”不是谁都能打的,更不是谁都能打好的。仅举几端,可窥全豹。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使我党我军在那里站稳脚跟,叶帅奉命开展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相关工作,使之停止敌对行动,与红军友好合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作为负责军事方面的中共代表团成员,针对南京政府的军事威胁,叶帅在西北联军参谋长会议上提出了可攻可守、可战可和的作战计划,并进行了军事部署,保证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谈判过程中,叶帅樽俎折冲、据理力争,这才形成了后来八路军的基本框架。

     

        “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工作,叶帅又是负责人之一。在各游击队改编后是否集中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南方各游击区是十年血战的结果,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南方游击队万不宜集中,必须保留一些武装在中央苏区开展工作。叶帅等人在分析具体情况后,认为许多小游击区力量薄弱,留下无法坚持,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在相对强大的游击区,保留一些部队的大集中、小分散方案,得到中央的同意。

     

        皖南事变后,胡宗南制定了突袭延安的计划。党中央从内线获得情报后,对于如何应对颇感犹豫:不公布危及延安生存,公布危及内线安全。此时,叶帅思虑再三,提出以大局为重,公布消息,内线的安全由他们负责。叶帅的提议帮助中央下了决心。消息公布后,蒋介石的阴谋胎死腹中,延安免遭偷袭,内线也得到保全。

     

        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中央机关一分为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精干队伍,坚持留在陕北,与敌周旋;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去华北;叶帅和杨尚昆带领中央后方委员会到晋西北。许多人以为,后委就是老弱病残、疏散安置,其实不然。后委由中央和军委机关大部分人组成,是中央的参谋部。作为中央的耳目,后委集中了绝大部分电台,中央与各地、各战略区的来往电报,大多经过后委。另一方面,后委还负责侦察敌情,向转战陕北的中央纵队提供情报。当时林彪在东北,总参派出电台,不离左右,使他得以与中央联络畅通。后委还负责汇总整理、通报交流我军各部队的作战经验;根据中央委托,指导蒋管区的群众斗争,并对蒋管区农村的游击斗争提出策略方面的建议;同时还要为在陕北前方的中央纵队补充人员、运送物资。

     

        当年率部在陕北作战的王震曾经说过:有些同志以为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没有参谋部,这是一种误解,“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后委起了重要作用。”此乃知情者公允之论。

     

        将军决胜岂止在沙场。在总参谋长任上,叶帅可说是得心应手,纵观我军将帅,此任叶帅实为独一无二之人选。

     

        统帅也好,将军也罢,俱往矣!如今,那一代活跃在中国政坛上的人物,风流云散,化为青山,永伴江河。他们故去了,但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后人不该也无法忘记的。叶帅是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是谈及中国近代发展史不可绕过的一分子。

     

        昆仑山高,叶帅不死;黄河奔腾,思念永恒。当此叶帅115周年诞辰之际,思念愈甚,感慨尤多,谨以此文,遥祭于先辈在天之灵前。

     

        (作者为国家人事部退休干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