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影人相册

    李文化的多面人生

    作者:梁美辰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15版)
    上图右一为李文化

        李文化,河北省滦平县人,著名电影摄影师、国家一级电影导演。1949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先后拍摄纪录片50余部,并有多部优秀作品获奖;他还拍摄过《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等观众非常熟悉的电影,成为北影厂最有名的摄影师。1972年,李文化由摄影师转做导演,《侦察兵》成为其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1979年,李文化导演的电影《泪痕》同时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两项殊荣。

     

        李文化因病于2012年6月19日17时20分离世,享年83岁。据李文化女儿、北影导演李妮透露,李文化生前遗愿表示:不做任何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只家人送行。谨以此文追忆这位老电影人的艺术人生。

     

        小桥流水

     

        “什么时候能放开手脚,拍一部真正富有艺术性的片子?”1949年偶然机会进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了几个月电影理论知识以后,李文化儿时对电影的巨大渴求和向往如今再一次被点燃。

     

        直到1962年,默默无闻的李文化在积聚已久的沉默中收到《早春二月》导演谢铁骊的邀请,担任这部影片的摄像。在苏州考察外景的几个月,李文化充满激情,通宵达旦地写了厚厚的一本摄影阐述,把每个镜头都预先详细地作了构想。造型、用光、色彩、构图,甚至背景、情绪、表现气氛,都进行了细微深入的构思。

     

        《早春二月》是一部艺术情调浓郁的影片,浪漫、幽怨、多情,透露着点点无处安放的暖意。因此,李文化着力应用苏联影片的摄影技巧,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技巧对影片的场景、色调进行细致勾画。对这些摄影技巧的熟练应用,还要得益于那几年的科班学习。在电影厂的那些年,李文化深受苏联摄影学派,尤其是功勋艺术家乌鲁谢夫斯基在摄影方面的巨大影响,熟稔“情绪摄影”理论、移动摄影等手法。

     

        他拍摄影片动辄半年,不追随香港电影的速成,代之以对场景设置的精心雕琢、色彩对比的重重调试。他说他着迷于曼妙而震撼心灵的拍摄,于是成就了不同情境下两次弹琴、三次饮酒、七次过桥,成就了令观众如痴如醉的肖涧秋,成就了执着任性、热烈奔放,对爱情渴望、对进步追求的陶岚,成就了这部“中国最美的电影”。

     

        大江东去

     

        如果说李文化前期作品像“小桥流水”,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如一脉新鲜贲张的血液,激起文艺界的强烈反响。于是观众记住了《泥人常传奇》中打抱不平、出手救常家的铁血汉子杨进宝;记住了《红色娘子军》中勇敢倔强、深沉善良,为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的吴琼花;记住了《海囚》中深刻的历史教训:弱则受欺,唯有变强。

     

        时过近半个世纪,李文化的电影依然深深扎根于七零一代的脑海。多少人至今依稀记得在看过《金镖黄天霸》后疯狂迷恋飞镖的日子;在放课后,小伙伴们纷纷练起了《无敌鸳鸯腿》中的独门绝技鸳鸯腿、黑沙掌;在一生中最纯真的年代,和着《花儿朵朵》唱起“花儿朵朵向太阳,颗颗红星向着党”;还有《侦察兵》中的“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这句充满英雄色彩的台词,小孩子们在玩打仗游戏时都会神采奕奕地竞相模仿……这是岁月的痕迹,是一代人成长的历史见证,是李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可复制的巨大财富。

     

        北影厂著名摄影师李晨声曾是李文化的学生,早年他不仅从李文化那里学到了专业摄影技术,还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坚定了他对摄影事业的追求。李晨声说:“李文化老师干工作的那股子劲儿,在我们厂里是名声在外的。”与他合作《泥人常传奇》的黄小雷如是说:“我对李导印象特别深的有两点,一是他对于艺术的精益求精;二是他的脾气特别好。尤其是他很尊重演员的劳动这一点,我十分敬佩。”而与李文化数次合作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曾对他这样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电影天才。”

     

        凤凰涅槃

     

        尽管后来《早春二月》被打成了“修正主义毒草”,在全国受到公开批判,李文化并没有放弃这条自己挚爱的电影之路,而是在等待一个新的契机浴火重生。李文化说:“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个时期内,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卓尔不群的,往往都要经受洗礼,经受历练,经受凤凰涅槃般的剧痛和幸福。”

     

        于是,1974年就有了“文革”后期在多年荒芜后脱颖而出的那部脍炙人口、为人所津津乐道数载的《侦察兵》。《侦察兵》在七十年代的中国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和巨大影响,它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30多年来电影观众争论不休的话题。

     

        随后,1979年《泪痕》的面世又为李文化的电影造诣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影片极力避免矫揉造作,努力把握现实生活的时代主流,以平实的手法塑造了朱克实这一自然亲切、朴实无华的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真理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泪痕》也被喻为拨乱反正初期伤痕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把反思利剑。《泪痕》之好,不仅仅在于它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在于它让观众似乎在影片中看到了身边的真实存在。由谢芳饰演的孔妮娜这一角色,充分展现了女性坚强背后的脆弱一面,她落泪呢喃:“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它浇灌栽培……我心中的玫瑰,但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伴随。”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文化再次将他的深邃目光转向了更接近寻常百姓喜闻乐见又注重经济回报的武打商业片方向,拍摄了《索命逍遥楼》、《京城劫盗》、《黑雪》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在李文化83年的生命中,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也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传奇的电影,他始终坚守在电影的阵地,如烛一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国崛起中的电影之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