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星期五

    辉煌十年·九天揽月

    中国人奔向浩瀚天宇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09版)
    神舟九号发射:助推器分离 新华社记者 高微编制

        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3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实验舱中“留下脚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拥有100%成功的骄人纪录。外国学者对此盛赞:“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回首望去,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跨越。一步一步,实现了中国人追寻千年的太空梦想,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人求知探索、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国家和百姓的担当和决心。

     

        航天成就梦想

     

        10年,中国人跨出了地球摇篮。

     

        “长征”火箭91次发出撼天动地的轰鸣声,承载着中国人遨游九重天的梦想,冲上云霄……平均每年9.1次的发射频率和刚刚点火实验成功的“长征五号”近地轨道最大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14吨的运载能力,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速度和质量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6颗中国制造的卫星被送上太空,“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北斗”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在蔚蓝的地球周围织成华丽的“中国网”,为中国人捕风追云、搜索矿藏、指明路途、预警灾害……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先后奔赴月球,除了获取大量科学数据,还传回月宫蟾桂的真实图像——全月球影像图,它们让中国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强国行列,而明年择机发射的“嫦娥三号”,将带着几千年来中国人踏临月宫的美好期盼,真正沾一沾月球的土壤……

     

        10年前,我们对载人航天的愿景只有短短一句话:“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如今,9艘“神舟”翱翔天宇,为中国人在地球外寻到了新的立足之所——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从航天员太空行走到“3人13天”进驻天宫一号的旅行,从无人自动交会对接到航天员手控驾驶飞船,当初简单的一句话,在10年时间里,幻化成瑰丽绚烂的立体图景……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全面掌握交会对接关键技术的国家。

     

        这10年,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太空中开出的绚烂花朵,映照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面貌,它们不仅将中国人的精神带上了太空,更让中国人的自信绽放在五洲之上。

     

        航天推动经济

     

        10年,航天技术彰显了它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航天技术的成果绝不仅限于改善我们的生活,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通信,到纺织、服装加工,再到农产品、食品加工……航天技术几乎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超长产业链,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1年,航天科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航天科工集团的民用业务也增长迅速,2011年航天科工集团收入和净利增速达到了20%以上,民用业务收入达到集团总收入的70%以上。从事火箭固体动力发动机研究的航天科工六院,2011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就有10.63亿元,其中民用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6亿元,超过了军用产业的营业收入。

     

        近年来,航天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随着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经过测算,我国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为1∶10,这意味着在航天技术方面,每投入1元钱,就会有10元钱的收益。

     

        航天技术带来的实惠,远不止这些。在今年的《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蒙代尔教授说:“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工艺和尖端技术,如‘神九’载人航天和‘蛟龙’载人深潜。中国品牌成为世界用户的首选只是时间问题。”

     

        蒙代尔的话,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长征”、“神九”、“嫦娥”这些航天技术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还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制造”树立值得信赖的高品质形象,这样的品牌形象会辐射到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10年,航天技术为国民经济贡献了“真金白银”的收益,更打响了中国品牌,让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也是高品质的象征。

     

        航天改善民生

     

        10年,航天研究的诸多成果,已如水一般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缝隙之中。

     

        太空甜椒和太空紫薯,生吃也依然味道甜美,这是航天技术赠与中国人舌尖上的新美味。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进行太空育种,使我国经过航天搭载的农作物多达9大类393个品系,异变育种品种8000多个。如今很多经过太空育种的农作物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

     

        “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双星观测、在轨备份,“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随着这些技术的实现,“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具备了全球、三维、多光谱的定量观测能力。这也让中国的天气预报更有底气——2003年的淮河特大洪涝灾害、2006年的北京特强沙尘暴、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在这些灾害天气的气象服务中,依靠“风云”系列卫星,人们获得了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

     

        如今,“路痴”也敢大胆远行,自有印着中国标记的“北斗”卫星为他们指引方向;“中星”通讯卫星让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也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伦敦奥运会……

     

        这些航天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人们并不陌生。还有一些看似与航天无关,实则由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科技成果,也早已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原本针对航天员所进行的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等研究成果,已可用于治疗长期卧床的病人;依托航天信息技术开发而成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被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杀手锏”。

     

        这10年,航天技术如润物的细雨,悄然无声间,融入了寻常人家,让中国的老百姓享受与世界同步的高品质生活。

     

        “长征五号”已跃跃欲试,“神舟十号”蓄势以待,“嫦娥三号”整装待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中国人会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 詹 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