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一个市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一个全球性大市场!
走在城市的街头,两种感受最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生意人多,二是外国人多。
这就是浙江义乌。在这里,每年吸引着多达20多万的国外客商,常驻境外客商达1.2万人;在这里,为全球供应200多万种的小商品,辐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有十几万人从事电子商务,有超过1000万的产业工人为义乌供货……
改革开放带给义乌城市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物流成本猛涨,人口红利耗尽等问题,对于经营低附加值产品的义乌,路越走越窄了。
2011年,又一场春风刮进了义乌大地,在五月鲜花的簇拥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综合改革试点,这意味着浙江在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
迎着如此“新传奇式”的开端,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掷地有声地说:“面对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新问题,面对遍地开花的‘义乌小商品城’,面对势不可挡的网购浪潮,面对种种制度性约束等新问题,试点启动为义乌突破发展‘瓶颈’创造了最佳契机!”
出口强当然是荣耀,但义乌也意识到,贸易不能只出不进,要成为全球性贸易中心,必须拉长“进口”、“转口”这两块“短板”。在试点总体方案中,义乌确定了“三口联动”的新贸易格局规划。如今,国际商贸城里有了专门的进口商品区,拥有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来源地。
不仅如此,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都已开工。未来几年,义乌在物流和交通上的投入,将会达到500亿元。
本报通讯员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