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有一个工人

    作者:苏沧桑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9日 12版)

        东海岸边,北仑码头,大海上一个孤独的舞台。

        太阳是聚光灯。

        舞台是实景,高耸入天的一排排红色巨型桥吊,宏伟壮观,仰望时,特别震撼。

        风就是音乐,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风声从左耳灌到右耳,墙一样挡着你,浪一样推着你,像要把你推进海里,让人阵阵发晕。

        没有观众。

        没有掌声和鲜花。

        属于这个舞台的,是他——三十出头的码头桥吊工人竺士杰——宁波市首席工人、党代表。

        黑里透红的圆脸,浓眉,剑鼻,大眼,厚嘴唇,身体强壮,农村孩子般憨厚,几年前,他创造了一套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独特的码头集装箱桥吊法,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政协委员、“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接受过总书记接见,和总理同桌吃过工作餐……

        令我惊讶的是,除了工作,他的最爱,居然是古典音乐。

        此时,他穿一件红黄相间的工作背心,脸上写满严肃,眼神明亮而敏捷。他站在这个舞台上,已然进入角色,如同他十年来一直全神贯注地诠释着属于他的一曲天籁——

        十年前,没有人知道,会有传奇。

        19岁的他技校毕业,当了码头龙门吊司机,两年后,转为技术难度高得多的桥吊工人。爱人是同学,也是同事。一切很平凡,很快乐。

        他的工作,就是“穿针引线”——在离地六七层楼高的一座孤岛——桥吊司机室里,远距离操纵仪器,让吊具的4个“爪”同时准确插入相隔五六十米之远的集装箱4个烟盒大小的锁孔,然后,起吊,横移,落到别处。最难的是,桥吊面对的是随海浪上下左右摇动的船舶,穿的是晃动着的“针眼”。

        “叮——叮,咔——咔”,码头上,他,是一个独奏者,又是合唱者。

        然而,有一天,他听出了这个协奏曲里,似乎有不和谐的音符,如果改一改,会不会更完美?

        有一阵,他像痴了。整天对照力学书籍,分析运动轨迹,试验,再试验,为此,他跌出了每月评比的龙虎榜,也无所谓,只是为了完美,无他。整整一年半后,一套“稳、准、快”的桥吊法诞生了:原来四个过程的操作法,他只要两个过程,除省时省力外,驾驶室也不再“急刹车”,吊具故障基本归零!

        一个非同凡响的创新,让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令世界叹为观止!

        立即,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操作法被广泛应用,平均每一艘轮船多出4万多元的经济效益,那是什么概念啊!有了它,他们出色接卸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创造了国际领先的宁波港最高船时效率。有了它,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五,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港。

        这个舞台上,他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唱”、“首席琴手”。他包揽最难最险的活儿。他亲手完成了码头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千万箱的装卸作业。所有“啃硬骨头”的作业,都有他忙到脖子僵硬得无法动弹的身影。一次,一艘外国货船发生严重碰撞事故,随时有沉没危险,我们抢险,难度特大,船尾、甲板严重变形上翘,固定集装箱的拉杆、底锁变形解不开,如果没有把握好着力点,一不小心,集装箱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哗啦啦地倒塌……但他和他的伙伴们做到了。

        这个舞台上,他又是教“唱歌”的人。三十二岁的他,已经有不少“徒子徒孙”,个个都是骨干、精英,他的技术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对一些“笨鸟”徒弟,他缩着身子蹲在驾驶台右侧半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一陪练就是两三个月,有时为了彻底纠正一个不规范的动作,一蹲两三天,手、腿、脚全部发麻,直到帮徒弟彻底纠正动作。他甚至自学按摩,除了常给母亲按肩膀,还经常帮同事们轻松轻松,无他,就是为了这曲天籁的完美。

        在狂风呼啸的码头,竺士杰认真平静地给我们讲解着桥吊法。

        “你真了不起。”仰望着桥吊,我发自内心地说。“劳模”在我心目中,不是人,是神!

        “没什么,我就是挺幸运的,呵呵。”他一说起荣誉,似乎受之有愧,诚惶诚恐。

        “你喜欢这个工作吗?”

        “我很牛的。”他脸上瞬间发亮,“我开着五千万的车,对了,最近涨到七千万了,坐在三万多的真皮椅子上,做着进出口生意,比‘富二代’还牛。”他有点得意,又有点不好意思。很明显,说起工作,他很快乐,甚至幽默起来。

        “除了工作和音乐,你平时还喜欢做什么?”

        “很多,游泳,打篮球,骑自行车,摄影。不过,最喜欢的,还是鼓捣音响,听古典音乐。我家音响是我自己做的,花了五年时间。每个单元,每一根线材,都是我一件一件找来,组装的。”

        “为什么是古典音乐?”

        “它能让我静心。我们的工作,需要静心。”

        “我只是很多普通工人中的一个,就是比较幸运。”这是他说得最多的。

        如他所说,我们的身边,有无数像他一样的“80后”,一群群普通的年轻人,正迈入壮年,逐渐成长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在各个平凡岗位上冲在最前线。

        如今的竺士杰,不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桥吊工人,最怕当众说话的他,在政协会议、党代会上,也会“头头是道”,他说,既然是新一代技术工人的代表,他就要尽他所能,为他们代言。

        如果为竺士杰打一张名片,应该是这样的:

        “80后,劳模,音乐发烧友,运动健将,爱自由,真诚,厚道,幽默但没有丝毫油滑,孝顺但不盲从,重情义,关心国运,对喜欢的执着到底,追求完美。从不说大话,不说教,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无数人。”

        夏夜让时空更阔远。此刻,竺士杰正面对广阔的大海和往来的船舶,从容淡定,倾情演绎属于他和这个时代的天籁。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