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湖南科技学院

    服务地方走出办学新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05版)

        地处潇水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在升格本科办学后的短短10年间,开创了三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油茶研究所、全国第一个油茶本科专业、全国第一个油茶科技示范园……学校凭着科学定位、找准定律,围绕永州传统文化资源,扎实实践“强基固本,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智力投入到以服务地方为重点的特色办学上来。

     

        科学定位:在立足地方上做强育人文章

     

        去年3月,该校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14名在校大学生还未毕业,便被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中铁五局、湖南烟草公司、湖南五建等知名企业和公司录用。“只有办学定位清晰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成为社会抢手的香饽饽。”该校党委书记佘国华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要又好又快发展,只有科学定位,在立足地方上做强育人文章。

     

        升本后,学校围绕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努力把学校办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定位于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面向定位于立足永州、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办学层次定位于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宽非学历教育,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定位于以理工科为龙头,积极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基础实、口径宽、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有力促进了学校科学发展。

     

        此外,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学校先后申报增设了生物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15个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的本科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引擎。

     

        寻求定律:在面向地方上找准办学支点

     

        该校63岁的原党委书记管天球教授,退休后一直致力于研究推广优良油茶种苗繁育高产油菜技术。作为优良油茶种苗的培育者之一,管天球颇感欣慰的是,目前永州油茶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近10万户农户因此脱贫致富。油茶产业只是湖南科技学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关注的是,湖南科技学院找准了面向地方服务的办学支点,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学校本身的发展方式也实现了成功转型。

     

        “改革是人才培养的铁定定律,创新是办学育人的关键定律,只要咬紧这两个铁的定律不放松,坚持走研学研用相结合之路,坚持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学校就能做出大作为。”该校校长陈弘始终坚信,学校只要坚持打造“建设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依托一个中心、产出一批成果、支撑一群企业、培育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八个一”工程,就一定能走出与众不同的服务地方的特色办学之路。

     

        近年来,学校紧紧依托当地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以学校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了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2006年,学校与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了永州市红薯醇基液体燃料及燃烧器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永州油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在两个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学校与永州市永大九嶷油茶有限公司和永州市永大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开发“油茶籽油深加工技术”和“红薯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现已开发出“九嶷”牌精炼茶油、“化妆品专用茶油”和茶油护肤美容系列产品,合作建成了年产1万吨精炼茶油的深加工生产线和年产1万吨红薯优质酒精生产线。

     

        学校依托永州市丰富的农林资源,2008年和2009年先后建立了湖南省高校“生物质能源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油茶籽油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基地在江华、零陵等地拥有20万亩油茶低改示范基地和千亩优质高产茶油种苗培育和示范基地,可年产高产油茶种苗1000万株;基地还在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和湖南省福田茶场建立了800亩高产高淀粉良种红薯育苗和种植基地,并采取“企业加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了2300亩高产高淀粉红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负责示范基地产业化建设的管理工作,委派农林方面的专家、教授着重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油茶和红薯新品种的选育与栽培,合作企业则组织产业化项目的具体实施。基地采取高校、政府、企业加农户的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本纽带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赢利、合作发展的目标。

     

        (本报通讯员 潘剑锋 唐 励 周平尚 本报记者 龙 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