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箴言:
活在当下,心存感恩;做自己想做的,尽力把它做好;做自己和别人最美的天使。
他人评价:梁春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就是云南广大农村教师的一个缩影,在昭通大山、在怒江峡谷、在迪庆高原、在版纳密林,哦,还有几乎没有通路的独龙江乡……像梁春林一样工作和生活着的乡村教师比比皆是。在我看来,尽管这些乡村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因为显著的业绩被列入表彰名册,但不能不承认,因为他们的坚守,才得以构筑起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坚实脊梁。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更何况他们往往一踏入教师这个行列,付出的就可能是一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爱,而他们的需求却是那么微小,微小得令人不忍直面。
——中国教育报驻云南记者 杨云慧
2006年,大学刚毕业的梁春林考上了农村特岗教师,被录用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乡马稍村的营盘小学。
10月20日,是他去报到的日子。校长和教导主任骑着摩托车来接他。梁春林见到他们时,俩人仿佛就跟泥人似的。当时,梁春林还奇怪怎么会是这副模样。但在山里奔波了30公里后他明白了,在如此颠簸的土路上奔走,再干净的衣服也会沾满泥土。
那天下午,弯曲坎坷的山路是那样的漫长。大约行驶了两个小时,还不见学校的影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梁春林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曾是优秀的乡村小学教师,在他两岁时,年仅28岁的父亲患癌症不幸去世。
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迫于生活的艰难,改嫁给一个农民。梁春林与弟弟从此只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学住校,周末再走两小时的路回家。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他和弟弟经常被人欺负。去找妈妈,却常看到妈妈和她的新丈夫在吵架,继父不光游手好闲,还好赌。在梁春林六年级时,一天,妈妈给了兄弟每人20元钱,含着泪离家出走了。几个月后,她的丈夫也出走了,还留下了同母异父的两个小弟弟。
就这样,抚养四兄弟的重担全落在了年迈的爷爷和奶奶肩上。两位老人不得不下地干起了农活。每次放学回家,在公路上远远地看到爷爷犁田的背影,小春林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家里没有什么吃的,每年四五月间,常常是一碗酸汤、一碗淡菜和一个蘸水。
懂事的梁春林不忍心看爷爷、奶奶受苦受累,很想辍学回家干活,但每次一提这事,就会被爷爷严厉地制止。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有本事了,让爷爷奶奶吃好、穿好,好好孝顺他们。
但是,从小体弱多病的他,慢性鼻窦炎未愈,又患上了风湿病、胃病、肾结石。从16岁开始,被同学戏称为“药人”的梁春林就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赚钱治病、交学费。凭借毅力,他终于考上了曲靖师范学院。
青春在大山里闪光
石木结构的破旧校舍,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吃的菜自己种,喝的水要到山脚下去挑。教学设施陈旧,潮湿的宿舍,破旧的桌椅,还要随时准备好钉桌椅的小锤和钉子……
这就是梁春林工作的学校。
刚来的他被安排教一年级的新生。这个村只有居住在学校附近的是汉族,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都分散居住在偏远的苗族村寨。
开学那天天还没亮,睡梦中的他忽然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原来是上学的孩子们。
他赶紧洗把脸,走进教室,只见孩子们静静地坐在那儿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他问:“你们怎么来得这么早?”学生们什么也不说,还是瞪着眼睛看着他。他笑了,台下的学生们也跟着笑了。梁春林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看到这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他心情一下好了很多。那堂课他决定不讲课文,只是和孩子们像朋友那样交谈。但令他头痛的是,30多个学生中大多数是苗族,听不懂汉语。而短短的40分钟,破旧的桌椅却倒了几次。他的心情又沉重起来:这样的办学条件,加上语言不通,今后该怎么开展教学呀?
在师范学院里学的教学技巧到了这里不管用。通用课本里的很多东西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比如说闪烁的霓虹灯、飞驰的磁悬浮列车、宽阔无垠的蔚蓝色大海,甚至连“足球”、“排球”都没见过……梁春林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每次讲课都变换着方式极力让学生能够理解。他不懂苗语,而很多学生又不会汉语。梁春林就让听得懂汉语又会说苗语的学生用苗语讲给听不懂汉语的同学听,于是便创造了“双语教学法”。
2007年11月25日,天下着小雨,寒风呼呼地刮着。一个叫侯成富的同学没来上课,他曾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数学得了满分,向来很听话。这个懂事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梁春林心里忐忑不安。
放学了,雨还没停,踏着泥泞的山路,梁春林走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侯成富住的寨子。几户人家的苗族村寨,就坐落在山顶,梁春林很容易就找到了侯成富家。原来当地苗族有“忌脚”不能出门的风俗,孩子没能来上学。
这里属边远的民族地区,居民以壮族、苗族为主。因为贫穷,村里的青壮年一拨又一拨地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与小孩。房子破烂得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生活十分艰辛。寒冷的冬天,孩子们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烂得不成形的雨具无法保护他们,到了教室衣服已经湿透,孩子们有的感冒发烧、有的肚子疼、有的呕吐。下课之后,他们就蹲在教室的角落里哆嗦着吃装在塑料袋里的冷饭。
这一幕幕在当地司空见惯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梁春林的心。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里的孩子并不比他儿时好多少!他打消了一度想调离此地的念头,决定尽己所能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于是,每个学期开学他专门给学生们准备一大包常用药,有治头疼的、肚子疼的、跌倒摔伤的,这些药对孩子们很有效;天冷的时候梁春林会买些袜子、鞋子送给家里条件差的学生们;开学的时候发给学生学习用具,给他们零用钱……
梁春林咬牙坚持着,在坚持中他爱上了他的学生,也爱上了这片土地。
第一学期的统测成绩出来了,梁春林教的学生取得了全乡第一名,当年他被乡里评为“优秀教师”。
助学路上献爱心
2009年9月,表现优秀的梁春林被调到黑支果乡初级中学任语文老师。
在山区教书的过程中,敏感的梁春林发现由于贫穷落后,山里孩子辍学、失学的情况很严重。如何能减少辍学失学的问题,为民族山区教育事业多尽一份力呢?
于是,课余,梁春林四处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助学。他联系到美国赵氏廷芳基金会,资助了60名单亲子女和孤儿。从2009年至今,经他联系,各界爱心人士共资助了200余名贫困生,在近6年的时间里,他联系的资助金额有10万余元。
有一个姓孙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小孙初中三年每个月都获得了美国赵氏廷芳基金会的生活补助。如今,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却因穷困面临失学,不得不随亲戚去广西打工种桉树。梁春林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很难受,他给南京的爱心人士张筱超姐姐打电话,请她帮忙。张姐姐很干脆地答应了,愿意帮助小孙同学解决高中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梁春林长舒了一口气,“小孙说能读完高中是他最大的愿望,可我希望他能读完高中、大学将来扬眉吐气”。
虽然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但梁春林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唯一让他感到内疚的是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而自己还没来得及尽孝道:“没有能够多陪陪爷爷奶奶,没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没有给在读大学的弟弟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都让我惭愧。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完成爷爷、父亲交给我的任务,也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本报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