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追星揽舟的着陆场人

    ——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官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8日 03版)

        公元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返回舱迎着草原初升的太阳,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安全回到祖国怀抱。这一刻,神州大地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官兵亲手迎接三位航天员的归来,见证了这一刻。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官兵,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航天测控回收部队。自组建以来,这支部队圆满完成22颗返回式卫星、9艘神舟飞船测控回收任务,创造了百分百的成功率。

     

        接好“最后一棒”

     

        着陆场系统作为此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飞行整个工程的“最后一棒”,事关航天员的安全,至关重要。对此,“神舟第一开舱手”李涛,有着独特的感受。

     

        返回舱开舱,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它需要将专用工具精准地插入锁孔,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这一过程不能快,也不能慢:太快,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太慢,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

     

        从“神一”开始,李涛一直担任开舱手。为了精准地打开舱门,他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开舱训练,模拟返回舱精钢做的门闩都被他拉断了。他还创造性地用高压锅模拟返回舱气压环境,反复练习,用坏的高压锅就有三四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执行“神九”任务中,李涛的开舱过程近乎完美。

     

        刷新多项纪录

     

        内蒙古夏季天气变幻莫测,大风、沙尘、雷暴、降水成为这一时节草原气候的主要特点。在“神九”气象保障方案中,“无雷暴”气象要求被排在首位。从未在夏季执行过飞船回收气象保障的着陆场人,有了新的攻克目标——精确预报雷暴。

     

        着陆场站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红军亲自上阵,4月初就进驻场区,他和预报组人员一起,查阅主着陆场区高空、地面气象历史数据,走访内蒙古气象局,对16项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雷暴、沙尘等危险天气资料库,编写详细的技术实施方案。

     

        飞船回收前三天,主着陆场持续雷暴降雨。任务总指挥部打电话询问预定着陆时间天气会不会好转,气象官兵果断回答:“请首长放心,飞船着陆时肯定无雷暴降雨。”

     

        果然,飞船回收当天,着陆场区风轻云淡、晴空万里,完全满足飞船回收的气象要求。

     

        在执行神舟九号任务中,着陆场站官兵还创造了一项项纪录——

     

        695.105公里,雷达跟踪返回舱最远距离;

     

        5.7秒,出黑障重捕返回舱最短时间;

     

        使用搜救光学吊舱,首次清晰拍摄到返回舱乘伞下降及着陆点火图像;

     

        中高轨望远镜目标提取率首次超过90%;

     

        着陆时段常规天气预报和高空风预报准确率首次达到100%。

     

        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任一方草原,都苍翠辽阔。任一方星空,都高远神秘。源于一种召唤,再上草原寻梦。源于一种责任,扎根草原测控。”这是神舟九号返回舱成功返回后,着陆场站一名技术干部写下的诗句。

     

        的确,广袤的草原留下了着陆场站官兵跋涉的足迹,也见证着他们的铁血忠魂和无怨无悔。

     

        霍伟华,是着陆场站的搜救队队长,战友们称他“搜救哥”;妻子宋平,战友们叫她“回收妹”。夫妻俩从事同一份光荣的事业,但在执行“神九”任务中,两人却远隔千里,没有并肩作战。原来,6月29日是飞船的预定回收期,而6月26日是他们宝宝的预产期。

     

        一边是重大任务,一边是即将分娩的妻子,面对艰难的抉择,霍伟华最终决定:把妻子宋平送回老家,自己留在场区执行任务。

     

        如今,孩子已满月,当家人问霍伟华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时,他总是说:“虽然自己没有亲眼看到孩子出生,但我用双手安全把航天员接回祖国怀抱,就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郗 奔 樊 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