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7日 星期二

    “五乡”绥德怎样提升软实力?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7日   04 版)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首百转千回、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让陕北绥德这块古拙厚重,雄浑粗犷的黄土地闻名遐迩。

     

        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区,文化何以在这里独领风骚?

     

        “五乡”绥德芳香四溢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除了那首荡气回肠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这首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陕北民谣,同样让绥德以及绥德的品牌男人们驰誉海内外。

     

        绥德民俗文化是陕北民俗文化的活标本。绥德汉精巧、俊朗、棱角分明,是西北美男子的象征。绥德汉打造的石雕,精巧古拙,惟妙惟肖,堪称民间一大绝技。如果说绥德石雕是绥德汉用精气神凝结而成,那么,绥德剪纸便是绥德女人用灵秀巧孕育而生的。绥德剪纸门类繁多,源远流长。它既是陕北数千年农耕文化的“镜像”,也是陕北妇女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心灵“秘史”。绥德的民歌浩如烟海,其中民歌《三十里铺》不但唱响大江南北,唱红半个世纪,而且还多次越洋过海,赢得异邦的喝彩,至今仍是国内外很多音乐教材的必选曲目。绥德的名歌手更是层出不穷,从上世纪50年代的马子青、杨巧、白秉权等陕北革命红歌的传唱者,到杨进山、李治文等一代民歌宗师,再到如今的“雒氏三杰”——雒胜军、雒翠莲、雒杰,真是人才辈出。

     

        正是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7年绥德不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9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五乡”,即“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拥有五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区县。

     

        文化绥德的现代狂欢

     

        6月29日傍晚,在绥德县城“府州广场”,记者看到这里伞盖旋转,彩扇飞扬,锣鼓喧天,无数群众载歌载舞,正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52岁的中学教师艾玲,手举红黄相间、绿纹点缀的“伞头”,踏着秧歌步,舞动在400多人队伍的最前方,“大家彼此都不认识,晚上没事就近聚在广场上,就要个红火热闹,心情舒畅。”

     

        绥德秧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年春节,全县大约有100多个村庄以村为单位举行秧歌比赛,并于农历正月十五在全县举行春节秧歌汇演,从未间断。

     

        绥德深厚悠久的艺术文化,从深远的历史中走来,并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这里既有群众自发的无心之作,也有政府刻意为之的杰作。绥德县城处处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五乡”的印记无处不在。

     

        “一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基本保障,打造群众文化舞台,另一方面还要挖掘、整合资源,在现代文化基础上,力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基地。”绥德县委书记崔博说,“文化不应搞千城一面,而应让喜闻乐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为民所享,为民之业。”

     

        在四十里铺镇“石雕工艺一条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鲍武文老师傅耐心地指导着徒弟雕刻花纹,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能工巧匠,使大气精美的“绥德石雕”扬名海内外,并在创新题材、培育人才的同时,不断谋求着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魅力绥德呼之欲出

     

        与能源富饶,经济发达的榆林市下辖的“北六县“相比,位于“南六县”的绥德县,依然是一个相形见绌、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

     

        绥德县长李晓玲说,绥德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与周边其他县市相比,都是有绝对优势的。近年来,绥德的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黄土地艺术团、绥德汉唢呐团、陕北民歌合唱团等文化产业实体正以强劲的势头登上全国各地的文化舞台。但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严重地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崔博认为,如与“北六县”相比,绥德经济发展显然滞后,但绥德的文化比较优势,却是“北六县”望尘莫及的。因此,绥德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彰显活力和后劲,就必须在挖掘文化软实力和巧实力上下功夫,必须高点起步,顶层设计,错位发展,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区域发展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