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遭遇大面积停电,波及6亿多人口,影响范围之广、波及人群之众,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事故发生后,印度舆论对政府一片鞭挞之声,认为这对于一个快速崛起的大国来说是“可耻的”,有媒体甚至谑称,“如果有停电的奥林匹克竞赛的话,印度将稳夺金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则在8月2日称,此次事故“凸显了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冲击”。
大停电事故暴露了印度模式的“基建之痛”。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印度保持快速崛起势头,以“闪亮的印度”出现在国际舞台之上。但与高速增长的GDP相比,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一些地区甚至是裹足不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电力为例,陈旧的电网加剧输电损耗,印度计划委员会估计电力在输电过程中损耗约30%;破落的交通网络增加煤炭供应难度与成本,印度电力过半依靠煤炭发电,但其本国的煤炭储量基本分布在边远地区,道路交通的破旧制约了其煤炭供给;政府短视政策不利于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比如限制电价上涨以赢取选民支持,其结果是打击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因此,印度政府虽然曾出台宏伟的电力发展计划,但最终都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印度长期面临严重的电力缺口问题。更有甚者,近1/4的人依然用不上电。与电力相似,交通运输、卫生、灌溉等领域也相对落后,与其崛起大国的形象不匹配。曾经有学者将印度比喻成“穿着破烂衣服的壮小伙”,认为印度虽然基础设施破旧,但经济充满活力与潜力。殊不知,破烂衣服难以遮风挡雨,落后的基础设施将羁绊印度崛起。
此次事故恰逢印度经济快速下滑、国际社会质疑印度发展前景之际,使得印度新兴大国的形象一落千丈。早在今年6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就曾警告,印度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首个失去投资级评级的国家。的确,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印度经济的表现差强人意、不容乐观,已经陷入“滞涨”的困局。一方面,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经济进入下滑通道,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由首季度的9.2%下降至6.1%,而今年第一季度更是跌至2003年以来最低的5.3%,远低于各方预期。7月31日,也就是大停电事故的第二天,印度央行将2012—2013财年的GDP增长率预期由7.3%下调至6.5%,表明印度政府对经济前景也缺乏信心。另一方面,通胀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保持高位态势,今年4月突破两位数关口达到10.4%。由于印度卢比自2011年以来已贬值约30%,增加了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以及雨季雨量较常年减少25%而推高粮食价格,通胀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华尔街日报》预计通胀率将保持在7%以上。正如印度非常有影响力的《前线》杂志评论称,“增长的故事已经终结,‘滞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无论是基建的落后,还是经济的下滑,造成的因素都很多,但印度政府的政策不给力难辞其咎。比如,今年7月19日,印度政府内阁经济委员会批准对进口电力设备征收21%的进口税,该项政策除了惠及印度本土的电力设备生产商外,对整个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弊大于利。再比如,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经济已出现减速苗头,产业界呼吁政府采取减税、降息、加大市场开放等应对措施,但中央储备银行和财政部犹豫不决、互相推诿,一些有利于提振经济的措施难以出台,未能有效遏制住来势汹汹的经济下滑。
一叶知秋。停电对印度来说或许是家常便饭,但如此大面积的停电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印度依靠服务业、忽视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显然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就连最先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经济学家奥尼尔也感叹,在金砖国家中“印度最令人失望”。印度,这块曾经带着“金砖贵族”光环的金砖,成色显然已经褪色不少。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