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除了文化浓郁的英伦风情,当前世界最流行、最高端的科技内容也让人印象深刻:变幻莫测的立体建筑投影、观众坐椅的LED显示屏、繁荣热闹的社交网站……诸多时尚、环保、智能的科技元素让人目不暇接。不只是开幕式,现代奥运早已和科技结下不解之缘。但科技对奥运的作用,却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那时奥运和科技还是两个素不相识的少年。虽不再像古代奥运会那样,运动员赤身裸体、仅涂有一层橄榄油参加比赛,但还是难以找到科技的影子。游泳比赛的场地是公海,泳距也只是凭感觉估计出来的。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奥运与科技邂逅、相识、相知,成为热恋的情侣。科技给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帮助“她”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愿望,与此同时,超越人类自我的奥运精神,也激励着科技发展,进而改变世界。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奥运与科技已是伉俪情深,为了让奥运精彩呈现,科技帮助她组装拆卸赛场,让游客发电,甚至把波浪叫停……大到整体环境的改造,小到运动员用的绷带护具,都体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让运动员们感受到更多舒适,创造出更优异的成绩。以中国队的运动服为例,它利用虹吸原理将汗水迅速吸收到面料表层,促进其迅速蒸发,快干排汗,保证身体干爽。一部分比赛服的背面还特别设计了鳞状透气孔,当运动员进入高强度的对抗或在完成特定技术动作时,就会根据人体肌肉群的状态自动开启,加速空气在身体与服装间的自然流通;而在做一些基本比赛动作时,又会自动关闭,使运动员减少热量损失,从而有利于恢复体能。
如今,运动员不断地刷新着记录。除人类本身体质提高,刻苦训练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技的运用。每只仅重160克、单层鞋面完全用纱线编织的马拉松跑鞋无疑让运动员更快。玻璃纤维杆的出现,使男子撑杆跳的最好成绩推向了6米大关,而木杆时代,世界记录只有3.3米。除器材外,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为奥运选手提高比赛成绩作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熟悉的跨栏运动员刘翔身后,就有一队技术人员运用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甚至运动解剖学等多学科对他的训练比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严格测算与监控。科技的提高还能帮助运动员减少受伤,保证营养供给。
科技不但使专业运动员受益,也让普通大众受益。伦敦奥运会首次对比赛进行3D直播,如果你不能亲临赛场,也可以通过观看3D赛事直播“身历其境”。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将进行3D直播。假如你不在电视机旁,手机等移动终端将第一时间为你送上比赛信息,大型社交网站还将提供你与运动员亲密互动的机会。与此同时,拥有超轻车架、复合材料盘状轮胎、设计合理手把的自行车、鞋类的篮球鞋、羽毛球鞋、慢跑鞋等这些奥运专属设计,如今也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好的运动体验。
但科技对奥运精神的影响,也一直存在着非议。现代奥运会创办的初始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呼唤人的自然属性回归,以摆脱工业社会技术的异化和人的主体地位缺失。但一百多年来,奥运却始终对科技一往情深,甚至无法分离。对此有些人颇有微词,科技同样也给奥运带来了一些有违“公平、公证”的因素,有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东西,比如说鲨鱼皮泳衣,这些奢侈的运动装备,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可以拥有,层出不穷的兴奋剂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我的看法是瑕不掩瑜。就像看待夫妻一样,无论怎样的神仙眷侣都难免有磕磕绊绊。奥运与科技,在精神层面上是互通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摆脱时间、空间和速度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全面发展的愿望。处于这一点,关于二者结合的微词,就显得有些“狭隘”。
事实上,科技也为奥运的公平公正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此次奥运,田径运动员赛跑选手的反应时间将通过测量起跑器后踏板受力的方式得出。发令枪响后,选手离开起跑器的时间如果少于l/10秒,便被视为抢跑。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都是更加公平的。除此之外,在对兴奋剂的检测上,也是更加灵敏精准。以尿检为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同时检测尿样中的多种成份,在24小时内检测超过240种违禁药物。
当奥运爱上科技,越来越多的运动奇迹,就会在海水与火焰的交汇中发生。我们需要做的,可以只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