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星期一

    光明论坛

    教师投入文学创作大有可为

    作者: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07版)

        2012年第7期《小说选刊》,开篇刊载的是中篇小说《愤怒的小鸟》,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金圣木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面前困顿无力,而一旦进入到网络游戏中,立即摇身一变成为受到众多玩家拥戴的“王者”。最终,他在两个身份和两个时空之间模糊了界限,无意识地制造了悲剧,犯下了罪行。作品对于中学生心理的刻画细腻而灵动,人物的语言时常道出当下中学生普遍性的心理。查阅资料才得知,作者余一鸣本身就是一位教师。他把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对教育制度的思考,融入笔端,通过文学的方式加以提炼,“让一个中学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焦虑呈现给读者”。

        教师拿起笔来投入文学创作,曾经是一股汹涌的潮流,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闻一多、冰心等是个中翘楚。他们在“为师”的同时积极“为文”,给后学者留下一个伟岸的身影。言传身教不仅仅可以面对面地实现,也可以通过字里行间的文采迸发与灵感投射,传送到学生那里,化为人格的渗透和精神的培育。

        就文学创作来说,每一名教师,都坐拥着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们离学生最近,幼儿园孩子的童真稚趣,小学生的顽皮好奇,中学生的青春萌动,老师们都在第一现场感知着、亲历着。例如,当幼儿园的老师们拿起笔来创作时,他们的内心应该从容而笃定;由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童言童语都是他们创作的库存,随时可以来搬运和挪移。这样一来,他们的创作与孩子们共处一个时空,讲他们听得懂的话,讲他们愿意听的话,讲他们想知道的事,“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地展开了,阅读的壁垒和障碍遁入无形。

        小学校也是个大社会。如果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盛行,某些不雅行径弥漫,某些不当观念四起,学校不是避风港湾,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由得发生着微妙的躁动,对此老师们基本上都能“看在眼里”。这些就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充盈着火辣辣的生活气息,学生身边的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与整个社会发生着或隐或现的关联,进行这样的书写就溢出了学校实体的本身,甚至溢出教育事业的本身,迈向更为广袤的社会公共场域,从而使得书写更加具有思想的容量与文化的价值。

        由“看在眼里”到“记在心里”再到“涌上笔头”,需要打消一些顾虑。譬如,写作是作家们的事,与“一般人”何干。文学创作的确需要妙手偶得的发挥,需要文学观念的支撑,但文学创作更仰仗于对火热生活的体验与浸染。每天与学生打交道,每天都在感知社会“新鲜人”的所思所想,每天都在触摸教育大业的即时温度,这样的生活点滴,其真实性臆造不出、想象不来。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老师们,应该勇敢地拿起笔,抱有磨坏几个笔头的决心,默默耕耘,孜孜以求,文学的道路相信定能越走越宽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