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星期一

    光明艺点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源泉 多姿多彩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6日 14版)
    吴长江
    杨飞云
    宋晓霞

        栏目主持:张玉梅

     

        实习编辑:余姝丹

     

        本期嘉宾: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吴长江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油画院院长   杨飞云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宋晓霞

     

        天性的释放 自然的回归

     

        吴长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无疑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艺术现象。每个民族各具风采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状态,构成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各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在美术层面,就是活力无穷、魅力无限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特质是少数民族开阔鲜活的生活形态、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各少数民族所展现的贴近自然、流露天性的文化引力,感召着一代代艺术创作者不辞辛劳、不厌往返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亲身感受、吸收,并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表征的美术作品。

     

        中国美协去年组织几批美术家去新疆体验、创作,收获都很大。在塔什库尔干,大家印象特别深的是塔吉克人的真诚、热情和好客。画家只要进一户人家作画,他们就全部让出来,画家画多少天都没关系,画完以后还送来奶茶、馕,小孩子会帮着提画具,最后走的时候全家人出来相送,依依不舍。如此天然质朴的人间情感,映衬着雪域高山,伴随高原的旭日阳光,洒在艺术家的心上,艺术情感的喷薄而出,实在是自然的流露。

     

        杨飞云:民族题材的特点之一,是自然的人性,是人性的自然,是人性的美,自然的美。我在上学的时候有次去阿坝,在那儿画藏族、看超过五千米海拔的雪域,那时候确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这个震撼不是外在的,而是当你面对自然,面对坐在你面前的藏族同胞时,你找到了一种人的本身的或者是原初的部分,那份纯粹的、没有经过打磨或污染的生命力,那份有信念、有尊严的文化。到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为了画点不同的服饰,最重要的还是去把眼界打开,到这些不同特征的源头上去体验、去写生。

     

        来自于人本身和人与自然产生的那种原生态的文化特征,给油画表现带来了很直观的强度和冲击力。在今天看来,凡是最好的艺术不单单是表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或者是采集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在表现人的比如说生命的本质,或者是在情感里找最真的、最直接的、真正在生命的里面的那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所描绘的,就是在自然文化地貌生存的那些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人和物,在艺术里面的真善美不会变。

     

        宋晓霞:艺术是历史的文化留痕,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会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比如上世纪中叶,中国艺术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变革作为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共同经验的过程,抱着对社会和现代发展的热情,满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敬意,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艺术家进行美术创作,到底在探寻什么?就是找人。而写生是找到最真实的人的最好方式。你看董希文先生,他当初重走长征路,那也是一条写生的道路。你看他写生仅仅是在描述民俗风情吗?不是,其实他还是在寻找,他也是表达一种人的力量。我相信回到人,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磨炼和磨砺,才能感到力量,展现精神。

     

        艺术的苦行 心灵的洗礼

     

        吴长江:去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创作,是一种苦行,但这苦行却长久地召唤着美术工作者。高原反应是人类肉体遇到的障碍,人的精神吸纳却那样活跃,所有刺激你眼睛的点都是在闪光的。在高原,画画其实有困难之处,不能选择光线,还可能画一半人家就跑去干活了,有很多因素制约创作,但是它也练就了人敏锐捕捉艺术之美的能力。

     

        我想艺术家离不开源头活水,艺术家要磨炼和积淀,作品才会越来越宽厚。因此,美术家能够在少数民族的美术创作中开阔视野,学到很多东西,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一张画,或者是做一个雕塑,实际上对我们个人的素养、对我们个人的心灵来说都是一个提高境界的过程。在艰苦的艺术行旅中,迎接困难,感受生命。

     

        杨飞云:前几年我去西北,那个作画的体验太深了。到了那儿,身体是不舒服的,生命状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那个地方画画,条件是极其艰难的,连实现基本的光线条件都不容易。艺术家选择去写生,可见写生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而写生是一个艺术家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状态下面,激发出来的创作状态,根本不在乎制作、技巧,也不在乎风格。这种率直的、纯粹的、有情感迸发出来的表达,真是一种很难得的状态。应该说这些地方是一个精神高地,或者是精神上能够受到洗礼的一个纯洁的高地。

     

        宋晓霞:写生应该是一个当场构成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个场景、人物或者是人物所蕴含的文化关系以及文化传统互相影响。如果一定要说我们艺术家不断去寻找的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带预设的、去现场构成的这么一个过程。可以说,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写生,从四十年代的旅边写生和取道敦煌,到五六十年代的慰问团工作队和沿长征路线写生,再到八十年代第二次“西藏热”,西藏主题美术的创作所面临和解决的基本问题,都是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内部提出的问题,它的活力并不是来自西方现代艺术世界,它的动力是从20世纪中国美术的脉络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说西藏主题创造了中国美术的价值和现代取向,重构了现代艺术的世界图景。

     

        文化的多样 精神的共鸣

     

        吴长江:中华文化之美,在于其多样性。而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也呈现出多样之美。这些年,我们一直努力连续地发掘表现少数民族多样化的美术题材。从2009年开始,我们先后做了西藏“灵感高原”画展、新疆写生展“天山南北”,包括今年要做的内蒙古自治区“浩瀚草原”画展等,把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包括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佳作、名作整理出来,同时也动员更多的美术家将如今民族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美术创作上。

     

        多样中有独特,独特融汇成多样。每个民族习性不一样,所以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要特别学会尊重。美术创作是很多样的,我觉得汉民族的画家到各个少数民族,都能从传统的艺术里头吸取很多的营养,这表现在少数民族题材同其他题材的互相融合、互相借鉴上。

     

        杨飞云:多样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难得、宝贵的元素,让人感动的是,中国的版图上有那么多的民族,就算你只走了一小段,那些不同民族的文化就能让你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个人感觉一个当代人看这个多样应该是这样的——中国的各民族文化能够共存,同时也能够互相发展。画家去写生,在那样一个环境、文化里面获得感动和灵感,他们给你唱歌、跳舞,跟你喝酒,虽然跟你语言不通,但是对人的友善是永远的、最珍贵的。

     

        宋晓霞:我认为民族题材的发展和我们整个现代中国文化的诉求或者说现代文化的发展是有关系的。从艺术语言来说,油画发展也是分几个阶段的,油画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毕竟是一种外来的艺术语言,民族题材给这种外来的语言形式提供了我们本土的视觉形象,以及这种相互融合的实践经验。所以它对于中国美术寻找自己的自主精神和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领域。少数民族题材美术是多样、多视角互相影响、互相构成的这么一个特别好的领域。文化的互动,不光是不同民族间的,即便是同一民族,由于文脉不同,在交流中可能也会有新鲜的、互相启发的地方。因此,中国美术的互动关系中,特别是在民族题材上,最重要的是平等,理解对方,互相交融,共同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