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新工笔意趣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5日   12 版)
    梦里花落(纸本设色·局部) 郑庆余
    盒子里的鹿(纸本设色·局部) 秦 艾
    脱壳·蜜语(绢·鞋装置) 彭 薇
    玄 黄(绢本设色) 杨 宇
    向大师致敬(绢本设色·局部) 金 沙
    夏日花园(麻纸水墨·绘画装置) 彭 薇

        中国画领域中的“新工笔”现象,是新时期下中国画发展、变革的重要现象。它在当代水墨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已引起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选取了15位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他们各自建构起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并基于新的思考重新架构了工笔画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语言,使“新工笔”呈现重新勘定“工笔画”边界的探索,实现概念的超越。

     

        策展人杭春晓指出,“新”“旧”并非价值判断标准,而是图像深层的方法和意识的差异。“工笔画”是一个在“流变”中改变传统绘画言说方式的概念。今天的“工笔画”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封闭的画种。它必须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保持“流变性”,并因此不断自我激活,拓展边界。以往的工笔画以文人理想为中心,强调在乡土社会的物我平静体验,往往带有意象化抒情特征。而在今天,人们强调自我,进而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延续既有的方法或理念,已不能言说当下。艺术家们以中西丰富的视觉经验为资源进行逐步探索,创作出不同于传统,又自有风格特征的新工笔绘画。这既肯定了新工笔艺术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继承与创新,更有助于明确新工笔的学术地位。此次展览通过梳理新工笔艺术的发展,推动工笔画乃至中国画整体创作观念与方法上“当代化”的变革,力图引导中国画创作由“技艺绘画”向“艺术表达”转变。

     

        (田 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