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4日 星期六

    84岁老人的义诊“长征路”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4日   02 版)

        在江苏省镇江丹阳市,有一位耄耋老人,每天背着药箱奔走于大街小巷,为老年病人免费把脉问诊,一走就是12年。12年来,他日均步行3公里,日均免费问诊10多名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问诊25名,当地人亲切地称他是社区“啄木鸟”。

     

        他就是江苏省镇江市丹阳棉纺厂退休老厂医陈弘毅。

     

        “每当想到社区里呻吟的年老病人,义务奉献的责任感就像一把铁锤重重地敲打我的心。”这是老人发自肺腑的话语。

     

        行走在社区的“啄木鸟”

     

        7月7日下午,天气燥热,记者来到了陈弘毅的家。看到老人,头发稀疏,体型偏瘦,虽然老人今年已84岁,但精神矍铄。

     

        还没来得及采访,老人的手机突然响了。接听后,老人说了一句,“不要急,我马上来”,随后迅速拿起放在桌角的旧药箱,三步并作两步往外奔,记者也跟随老人冲出门外。

     

        路上,老人才意识到还有采访,连连表示歉意。老人说,刚才打电话的是云阳镇贺家弄的黄琴芳老人的家属。“黄琴芳是我15年的老病号了!”因为着急赶路,老人没有多说什么,烈日下,汗珠顺着老人的脸颊往下流。

     

        一进黄琴芳的家,陈弘毅大跨步走到黄琴芳床边,为其翻身拍背、按摩,十多分钟的抢救后,病人终于清醒过来。看到病人缓缓睁开双眼,老人松了一口气。

     

        对陈弘毅来说,看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陈弘毅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99年以镇江市丹阳棉纺厂厂医的身份退休,老人认为,“身退,但心不能退”,于是,他当起了社区医生。

     

        与众不同的是,他是一位行走在社区的医生。“哪家有病人来电话找我,我就去;只要我知道哪家有病人,我就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支撑着老人在社区奔走了12年。12年来,他的双脚从没有停止过奔跑,他的双手也从未停止过“把脉问诊”,他的手机号码成了社区居民的“120”。

     

        “80岁的人,18岁的心”

     

        平日里,陈弘毅总是笑呵呵的,人也显得年轻,人们都说他是“80岁的人,18岁的心”。

     

        陈弘毅用这颗18岁的心,在丹阳市18个社区自设了近30个“把脉问诊”点,每个点上少则有6个病人,多则有13名病人。

     

        这样的随机医疗点不挂牌子、不收任何费用。“为了方便老年病人,我在丹阳城区每个社区的疾病最重的老人家里设立一个‘点’,我每到一个‘点’,其他病人相约前来,很方便的!”陈弘毅老人对自设的“问诊点”很是自豪。

     

        有人给老人算过这样一个数字:12年来,他每天走3公里路,算下来,就是26280里,堪比红军的长征路。其实,这12年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这名老医师的“长征路”?

     

        陈弘毅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张二青多次劝他把“把脉问诊”点集中驻点在社区居委会,他总是摇头拒绝。“这样,不方便病人看病,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竭尽全力服务群众,容不得半点偷懒。”

     

        作为医师,他有“医者父母心”的职业道德;作为共产党员,他用12年的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只看病,更要看病人,关心他们。”陈弘毅告诉记者。

     

        “陈老人很好,有一段时间我心情很差,他经常到我家找我谈心,我有什么烦恼也只想找他说。”谈及陈弘毅,曾经到陈弘毅“把脉问诊”点就诊的林德普老人赞不绝口。

     

        “陈医师,真是病人的贴心人啊。”这是记者在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话。

     

        “这些年,我越来越能理解助人为乐的含义,助人为乐,其实就是帮助他人并快乐自己。”陈弘毅感慨。

     

        1999年,与陈弘毅相濡以沫大半辈子的老伴去世了,老人悲痛至极,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捧着老伴的遗像喃喃自语。

     

        然而就是靠就诊中结识的朋友,他从失去至爱的痛楚中走了出来。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老人告诉记者,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那些老年病人的健康更重要。看到他的病人们能开心地笑、能每天快乐地活着,他觉得很踏实,很快乐。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沙 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