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3日 星期五

    “问政”问出“马上办”

    ——聚焦武汉“电视问政”的创新实践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3日   01 版)
    武汉市“电视问政”活动,把一个个突出问题活生生地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面前。CFP

        编者按

     

        从2011年开始,湖北省武汉市开展了“电视问政”活动,邀请群众做“考官”,干部当“考生”,把一个个突出问题活生生地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面前。这项活动有效促进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许多困扰市民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电视问政”之所以越办越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不怕“自曝家丑”,敢于“自加压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本报今天刊发这篇调研报道,旨在使更多地方了解“电视问政”所体现的创新精神。

     

        “武汉湖泊生态湿地遭圈占,老百姓怎么看?”主持人问。

     

        “湖泊是武汉市的财富,填湖和往湖泊中排污都是‘坑’我们自己。”

     

        “政府承诺要对违法填湖事件从严从重处理,可是填湖排污屡禁不止,这是不是在‘忽悠’我们啊?”

     

        ——这是2012年武汉“电视问政”的一个镜头。面对市民的“拷问”,现场的相关领导不禁脊背冒汗。

     

        官民同处直播间、暗访短片直揭政府管理“短板”、群众做“考官”当面质疑、主持人犀利发问、干部当“考生”如坐针毡……从2011年开始,由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和武汉广电总台联手开展的“电视问政”活动,以直播的形式走进了武汉市的千家万户。

     

        武汉“电视问政”对通过民意调查、暗访等渠道收集筛选而出的“十大问题”进行整改。市民通过电话、报纸、网络等方式报名参与“电视问政”,组成现场考评团,场外观众可通过热线和官方微博进行提问,每场“电视问政”均有特约评论员和专家进行“麻辣”点评。由于现场所有的问题和暗访短片事先均严格保密,相关领导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考”,直呼“考官太犀利,有点儿吃不消”。

     

        今年,武汉“电视问政”从每年举办一次改为每半年一次。不久前结束的2012年首次“电视问政”,以“治庸问责 优化环境——尽职保安全”为主题,分5场对20多家单位进行问责,覆盖了市民关切的食品、交通、环境、住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舌尖上的武汉”安全否

     

        “食药监局有没有来检查过?”

     

        “食药监局是做什么的?”面对记者的询问,一家无证经营的小餐馆老板反问道。

     

        在小吃街开餐馆有几个年头,没见过食药监局不说,竟然不知道食药监局是管自己的——当看到暗访短片中的这一幕,“电视问政”现场的观众被“逗乐了”。今年武汉“十大突出问题”整改第一场,“舌尖上的武汉”成为市民问政的焦点。

     

        民以食为天,自去年相关部门开展小餐饮业“大整容”以来,重点整治的餐饮一条街和窗口地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相隔一条街,甚至拐个弯,市民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随处堆放,油污油垢“爬”满操作间的墙壁……

     

        “什么时候,前一条街的‘整容’方法能够在全市普及开来?”主持人问。武汉市副市长秦军回答说,武汉市今年将对全市8000余户非正规营业的小餐饮进行全面梳理,学校周边餐饮列入重点整治行列,到年底“消灭”90%的无证小餐饮,还市民一个安全、放心的“舌尖上的武汉”。

     

        “层出不穷的食品问题不应只由一方负责,而应该政府主导、群众监督、企业自律。”“电视问政”邀请的特约评论员之一,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教授认为,只有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让企业用“流着道德的血液”来经营,才能避免“餐具”变为“惨剧”。

     

        几张餐桌简单一拼,纸笔摆上,领导围桌就座,一个简易的临时“会议中心”出现在一家小餐馆内。“电视问政”第一场结束后,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等领导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苑片区,走访营业主,现场办公,要求规范小餐饮管理。

     

        聚焦交通“老大难”

     

        今年6月6日晚10点,武汉火车站公交车候车站点,因为错过了回家的公交车,陈先生夫妇起了争执。这一幕在问政现场播放后,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共鸣。“电视问政”第二场,大家把问责的目光投向“老大难”的交通上。

     

        武汉火车站末班列车是晚上11:28,末班公交车是11:30,市民戏称“只有刘翔赶得上”。

     

        “您曾经承诺,确保末班公交与末班列车无缝对接,确保没有旅客因为交通原因滞留火车站。看过短片,您觉得这两个‘确保’做到了吗?”面对主持人的发问,武汉市洪山区代区长陈新垓和武汉市交委主任彭俊承认,实现公共交通无缝对接还需多注意细节,多些“人性化”管理。

     

        “打的难”一直是武汉市民出行的“硬伤”。今年4月,武汉市开通的士“电召”(即电话预约)服务,并增加8000多辆的士到“电召”之列。虽然“打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新的尴尬随之而来:“电召”的士非高峰期用的人很少,高峰期又叫不上。“问政”现场,很多市民举起“哭脸牌”,表示自己没有体验过或没有体验成功“电召”服务。

     

        “‘电召’的士是今年开始试运行的一个计划。现在的‘电召’服务还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处理好,欢迎市民监督。”彭俊说。

     

        从“被问得直流汗”到“工作得直流汗”

     

        2011年,“武湖农场生态湿地遭圈占”被报道之后,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这个生态湿地。时隔一年,去年堆土留下的围堰非但没有清除,凭空竖起的铁栅栏反而更“碍眼”。

     

        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市”,湖泊的保护、城市的生态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武汉市副市长胡立山承诺,对违法填湖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在“问政”现场,5位被称为“草根湖长”的“爱我百湖”志愿者将他们自制的《武汉湖泊调查蓝皮书》赠给胡立山。这本蓝皮书是爱湖志愿者历时两年多,巡走全市50多个湖泊所发现、整理的各种涉湖问题。

     

        “不合格的房子政府怎么验的收?”2011年“电视问政”中,武汉紫润明园小区居民的一句话让房管局的相关领导倍感压力。今年“电视问政”第3场,该居民再次出现在直播间。

     

        “通过去年的整改,房子水泥脱落、裂缝、漏水等问题都已经解决,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该居民边说边拿出小区现在的照片给大家看,“感谢周局长,希望以后武汉市所有小区的房子,都像这里一样漂亮、舒适。”

     

        “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老百姓住上安心房、满意房。”武汉市房管局局长周玉珍点头承诺。

     

        “问政”现场,政府官员直面老百姓,正视问题,敢于担当,作出承诺。“问政”背后,武汉市的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连夜开会,研究部署,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现场办公,体察民情,解决难题。如果说以前是分管领导在直播现场被问得直流汗,那么现在则是为了兑现承诺,在一线工作得直流汗。

     

        发现问题“马上办”,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整改问题的决心和魄力,“我要上‘电视问政’”成为许多武汉市民的愿望。“上了‘电视问政’,问题就能解决,何乐而不上呢?”

     

        让“问政”实现常态化

     

        武汉市委、市政府为电视台提供宽松的环境,节目组可以对“一把手”动真格,任何“玩太极”、“打官腔”都会被现场观众以“哭脸牌”回绝。今年首场“电视问政”结束后的第二天,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来到武汉电视台慰问“电视问政”的工作人员,他说:“我特地来给大家鼓劲儿、撑腰,‘电视问政’不怕尖锐,应该再犀利点。”

     

        领导干部“发现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受到市民的欢迎。但也有一些网友发微博质疑:“明明可以马上办的问题,为什么偏要等到‘问政’了才想到马上办?”随着“问政”的深入,市民已不再满足于“问政”之后“马上就办”,而是希望把“马上就办”作为政府工作的一种常态。

     

        “平时多流汗,到了台上就会少流汗。”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说,“电视问政”除了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外,还促使政府官员明白,很多事日常就要帮老百姓办。

     

        “电视问政”播出后,武汉市社会各界在普遍肯定的同时,也不禁对“‘电视问政’如何继续走下去”表示关注。有专家指出,“电视问政”毕竟容量有限,能够最终被电视播出且得到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据介绍,目前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问责的长效机制。除了“电视问政”外,还开通了“网络问政”、市民评议、媒体暗访、群众监督等多种问责机制。车延高说,武汉市正在考虑把“问政”对象的范围扩大,不仅“问政”一把手,还要“问政”基层站所的负责人,使“问政”实现常态化。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肖 潇 刘小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