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工业题材创作为何找不到经典作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1日 13版)

        本报讯(记者邓凯)3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评论家和编辑,日前从他们擅长虚构的文学世界中游离出来,深入到一汽—大众的焊接车间、总装车间、涂装车间、虚拟造型中心和奥迪数字化车间,亲身感受工业现代化的迅猛脚步。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王巨才说:“今天直接关注工业的文学作品总感觉少了些、小了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家对处在现代化工业前沿的工人生活太陌生。”这次作家杂志社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作家走基层、走进一汽—大众系列采风活动,让作家们目睹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直接与一线员工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同时举行的“面对工业现代化时代的作家立场和文学选择”的研讨会上,作家们充分表达了自身的困惑和价值取向。

        作家阎连科说,文学要关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进程中的人所焦虑的问题。工业题材的创作为什么不容易找到经典作品,是因为它被“工”字、被车间、被机器左右了,而没有落实到“人”身上。

        作家董立勃认为,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智慧的体现。为什么这么伟大的工业文明,在作家笔下很少看到歌颂,而更多的是提醒、警示和批判,其原因在于,文学始终是要为与强大的工业文明对应的弱者说话。

        散文家张锐锋认为,对科学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实用角度出发,还应看到它的趣味性,看到它的美。

        作家邵丽说,工业现代化和文化之间很容易产生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文化处于不利的地位,也会受到损伤。意识到这种处境,对于作家而言,要确立自己的文学选择,坚守文学的社会分工,不丧失从人出发的立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