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1日 星期二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访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1日 05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之一。近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在一个大的过程中。因此,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共同性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珍惜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

     

        记者:如何认识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关系?

     

        杨胜群:几十年前我们党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让产生在异国土壤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扎下根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要以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为基础和新的起点,而不是要离开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从头开始或另辟蹊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为实践所证明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特别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不能动摇,不能折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一定要真信,才能做到真学真用,才能谈得上坚持和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是“第一”

     

        记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什么样的学风和思想作风?

     

        杨胜群:实践永远是“第一”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三“化”,哪一“化”都必须在实践中实现;离开了实践,哪一“化”都实现不了,三“化”就是一句空话。

     

        加强实践,当前主要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运用。一些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并没有准备或真正将它付诸实践,将理论停留在报告里、口头上、文件里,甚至讲的理论是一套,做的实际又是另外一套。这种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对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百害而无一益。

     

        切实将理论付诸实践,远比做“空头政治家”要艰苦得多。我们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坚持把学习理论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不断创新

     

        记者:怎样认识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僵化、停滞,因循守旧,固守本本,是与之格格不入的。

     

        今天,坚持不断创新,从党来讲,就是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自满、不懈怠,不断以新的理论、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去破解新的难题,应对新的挑战,化解新的风险。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真正把创新作为不变的精神价值追求;努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从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当前,特别要通过倡导创新思维,努力营造鼓励、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倡导以创新思维看待党的创新理论,以创新思维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创新思维看待群众创造的新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记者: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杨胜群: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要明确理论是为人民群众的,使我们的理论真正反映人民的愿望,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理论创造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和理论元素,把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能够产生影响和作用。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人民大众。

     

        (新华社记者 赵 超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