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9日 星期日

    问需于民 实事惠民

    作者:阎 立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9日 07版)
    常州以人为本,打造不堵之城。图为常州BRT快速公交站台。 资料图片

        当前,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怎么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题。近几年,常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问需于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尊重民意,善待民心,深孚民望,实现民愿,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常州个人受益指标排名全国首位。

        第一,问需于民首先在问。“问”是为了更有目标地“行”,“问”是为了更加高效地“行”,“问需”就要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到点子上。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只有办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最难办的事,群众才会认可、拥护和赞同,进而参与到、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大潮中去。

        民意调查。每年初,常州都要向全市发放“惠民问卷”,根据群众意见反馈,梳理出10件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媒体公示,继续征询群众意见,最后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形成“十大惠民实事”,在人代会上讨论,并将实事内容、进度、责任人等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公布,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和评判。

        网络问政。政府网站开设《书记信箱》、《市长与网民》栏目,去年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共收集建议118条,回帖量超过6500条,点击量达33.3万次;“12345”市长热线电话,每年受理群众来电8000件左右;今年3月联合68个部门的“@微常州”政务微博群开通,已发布权威信息近千条,吸引“粉丝”13余万人,网络发言人在线平台回答群众提问近7000条,“微政务”展示巨大活力,让社情民意更加畅达,成为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品牌。

        调研问需。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不足,市领导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认真听取、认真收集、认真梳理群众的知心话,确保重点工作、重大决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深入人心,确保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第二,问需于民其要在行。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办成功,这是问需于民的最终归宿。近年来,常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坚持群众需要就是工作的着重点,群众期待就是工作的出发点,从老百姓身边的事做起,年年都有新举措。

        这是一组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在全国首创慈善基金“常州模式”,基金规模超过17亿元,全国领先,助医、助学、助残、助孤、助老、助困,累计发放救助金3.2亿元,惠及各类困难群众35万人次,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第一;公交优先“常州模式”催生了江苏省第一张BRT快速公交网,在全国率先做到“困难职工坐公交,不用自己掏腰包”,道路通达能力明显好转,成为全球BRT运行最佳城市之一;600万平方米的老小区综合整治惠及10多万家庭,50多座公园免费敞开扩建,双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完成了市区103个菜市场改造和近400条背街小巷整治,环境焕然一新;针对群众反映的“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大力推进卫生惠民工程,广大市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为了实现“人人有房住”,在全国率先推出住房保障规划,率先推出公共租赁住房,率先基本实现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应保尽保,2.8万户低收入困难家庭全部被纳入住房保障,构筑起具有常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展“百村帮扶万户解困”活动,三年内让茅山老区的贫困户跟上了全市小康步伐,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开展了“百村创业、千项帮扶、万户致富”工程,不让一个老区群众关在现代化的大门外;开展“富裕常州”建设,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38元,连续多年双双保持10%的增幅;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率多年稳定在97%以上。

        第三,问需于民关键在效。成效是检验问需于民的试金石。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离不开政府财力的全力支持,离不开思路的创新,最终离不开群众的评判。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受益不受益,是检验民生实事成效的最高标准。

        政府投入是保障。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民生工程作为投入的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公共服务支出,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百姓。老区三年帮扶计划,各级财政累积投入1.2亿元;81个老小区改造投入3亿多元;入太湖河道整治财政投入近10亿元,占当年新增财力的12.5%;市区清水工程投入10亿元;公园敞开累计投入30亿元;“公交优先”财政投入超40亿元……“十一五”以来,常州累计投入改善民生的财政资金累计已达160多亿元。

        机制创新是出路。办好民生实事,既要扩大政府投入,更要通过投入机制的科学设计,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巧妙搭配,讲求投入质量,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让民生工程发挥最大效益。破解住房保障难题就是创新之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匠心独运。以往住房保障“补砖头”是最常见的做法,即财政出钱盖经济适用房,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困难家庭。常州变“暗补”为“明补”,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只要符合保障条件,每户财政补贴8万元,此举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产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多赢局面,一年就解决了以往5年的经济适用房保障量,让住房困难家庭快速实现安居梦。在快速公交建设上,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但直接带动了沿线地块的升值,从经营城市的角度看,政府并没有因为建设BRT而多背包袱,在实现投入和收益平衡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公交惠民的力度。

        群众口碑是标准。问需于民最终还要问绩于民,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市委、市政府制订了民生工程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各级干部的所想所干与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同时善待不同声音,及时回应质疑,真正做到了“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判”。去年以来,成立城市管理百人“找差团”,专门“挑刺”,各相关职能单位闻过则喜,有差就补;在“清水工程”中,组织百名市民看市河活动,帮助环保部门查漏补缺,该工程市民验收满意率达91%。

        当前,常州正处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复杂局面,群众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品质的呼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社会稳定和谐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通过这几年的民生实践,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

        问需于民、实事惠民,就是要始终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根本”的理念,自觉把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于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地扩大发展成果的共享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分好“蛋糕”,既是为了社会公平,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做大“蛋糕”。我们要看到,恰恰是分好“蛋糕”,给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恰恰是坚持民生导向,给常州以人为本、共享共建的科学转型增添了蓬勃生机。因此,只有坚持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自觉从传统的单纯物质增长,转变到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红利、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强大发展合力。

        问需于民、实事惠民,就是要始终追求政声民意同频共振。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运用各种方法,拓宽多种渠道,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顺民心、谋民利。否则,作出的决策就难以体现民意,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办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政通则人和,心齐则气顺。只有心系人民群众,用心体察民意,乐于倾听、真诚回应,让政策制定和群众呼声相统一,让干部政绩与民生需求相统一,步调一致、同声以求,才能找到党心民心的交汇点,真正做到暖百姓之心、解群众之难、促发展之力。

        问需于民、实事惠民,就是要始终做到饱含深情解决民忧。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政治上代表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谋事干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对群众动真情,解决民忧下真功,言必信、行必果,做到民生实事件件都有落实,群众呼声件件都有回音,社会才会充满和谐,政府才有公信力,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问需于民、实事惠民,就是要始终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改善是一个伴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社会转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样多元多层的民生诉求,社会建设该如何找到着力点?应该说,现阶段,我们的公共服务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欠账较多、财力有限、人手不足等繁杂问题,正因为复杂,所以更需要哲学谋略。保基本、促均等应该是对大多数老百姓权益的维护,也是社会总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如果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了宏大花哨、不切实际的表面工程上,这样的“民生”离真正的民生越来越远。积极而为、量力而行,是负责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少了积极而为,就可能漠视群众冷暖,疏离党群关系;没有量力而行,就可能不分轻重缓急,好心办成坏事。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回应群众期盼,调动一切资源,切实担当责任政府之责,也要因地、因时制宜,尊重规律、尊重实际,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急难险重的问题做起,才能真正把民生经济学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