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

    观 察

    县、校、企合作获多赢

    ——浙江工商职院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探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8日   10 版)

        5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十几位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和学者齐聚浙江宁波,共同探讨目前正在步履蹒跚中探索的“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县校合作”中做出的探索和尝试,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

     

        “总部—基地”办学

     

        今年4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慈溪“家用电器”的主要聚集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成为该校新一轮县、校、企合作的前沿阵地。慈溪产学研基地与2007年该校与宁海县合作的宁海产学研基地一起,形成了该校“以学校本部为中心,宁海、慈溪基地为两翼”的辐射圈,完善了学校“总部—基地”办学模式。

     

        “我们的基地不能建成分校,要实现跟政府、企业的三方合作共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谢一风说。

     

        “县校合作”的前身是高职院校和县域经济的双重尴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史秋衡分析: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只关注校内教育、单向寻求产学研合作,忽略了与地级区域乃至县级区域的整体合作;而另一方面的尴尬却是:产业升级换代也造成了很多地级区域甚至县级区域高技术岗位找不到人才的困境。

     

        宁海县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是全国模具产业基地,但该县模具行业还处于全球制造业曲线底端,高技能人才成为宁海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宁海县的产业转型升级。宁海县因此将培养对口的高技能人才写进了该县发展规划中:“如果能针对模具业的发展培养对口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必将极大推动宁海地方经济发展。”

     

        而此时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思考自己的办学方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整体偏弱,办学质量有待提高,在教育发展方式正在改变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变革。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选择的变革方式正是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2004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一种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的模式正式产生。这种模式被当时的教育专家和媒体称为“宁海模式”。

     

        为保证宁海产学研基地建成与运转,宁海县克服重重困难,从土地与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办学经费、教学运行、项目倾斜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4年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工商学院提供了150亩办学用地,帮助该院吸引优秀师资,每年投入100万元教学经费等。

     

        “点、线、面”联动

     

        在当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探索“县校合作”的模式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宁海产学研基地一定是可行的一种。

     

        2007年,作为浙江省第一所有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宁海产学研基地承载了三方共同的期待和梦想:政府希望在此收获一批高技术人才并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学校希望这里成为自己的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孵化器,企业则垂青学校的科研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因此,这里成为集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介绍说,该校“县校合作”共建宁海基地的总体做法是: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推进与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的合作。通过引厂入基地、进厂建室和订单式培养三种方式,学校亦校亦工厂,学生亦生亦员工。

     

        通过深入开展县校合作和实践“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该校工业设计0821班全班36名同学共获55项专利,成为全国首个“专利班”。目前,该校学生共申报专利200多项,有80多项获得批准,30多项在中外企业中实现转让,如学生设计的“婴儿摇篮器”以9万元价格转让给企业,产品累计销售超百万元。

     

        发挥师资、技术、信息等有利条件,浙江工商职院深度参与了宁海县模具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主持编写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及模具产学研创新中心等平台,促进模具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升,并为该县具模行业提供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则感慨,当初自己的企业引进了一种国际先进的机床设备,开出了几十万年薪都没有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我们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自己培养员工、培养人才,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深入拓展“县校合作”

     

        目前我国的县校合作处于探索性阶段,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并且在县校合作的路上走得更多一些、更前一些。但是史秋衡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县校合作既是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模式探究,更是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国家推进小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又是县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利益诉求。

     

        与会专家认为,以强应用性为特色发展的高职教育离不开产学研合作这一基本形式,我国产学研结合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产学研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机制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关注数量极其有限的地级区域,很少直接关注数量更多的县级区域。

     

        县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县域产业结构需要高职院校强有力的支撑。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还局限在纯技能型人才甚至岗位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上,高职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县域就业且就不好业,高职院校的多元职能远未发挥出来。

     

        史秋衡相信,随着“县校合作”的深入拓展,高职院校在未来对县域经济的介入会成为必须,也是不可阻挡的。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县校合作”的未来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如何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如何让其成为一个互惠合作的体制?如何深化做好县域文章?这些都是需要“县校合作”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特约记者 鲍丰彩  本报记者 叶 辉  通讯员 张冶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