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7日 星期五

    暴雨过后,感动仍在微博传递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7日 07版)

        7月21日,61年来最猛烈的降雨袭击北京。暴雨夜,微博里,人们传递信息、发起号召、提供帮助。“双闪车队”、俯身清淤的环卫工人、雨夜救援的农民工……在灾害面前,普通人的爱心和敬业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感人至深的“正能量”,暴雨过后,这种感动仍在微博中传递。

     

        清洁工全身下水清淤

     

        近日,一条北京环卫工人在暴雨中全身下到水中清淤的微博被广泛转发。微博用连拍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北京一名普通清洁工人在暴雨中清理堵塞排水孔的整个过程:搬起铁箅子、趴在积水中用手掏堵在排水孔中的杂物……为了拍这些照片,微博作者傅强的手机被雨水淋了个透。21日晚回到家,他挑选了8张图片发在微博上,命名为“首都清洁工”。

     

        截至7月26日下午5点,这条微博被转发了5万多次。网友纷纷留言:“这场大雨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致敬。”“感谢这些默默付出的人。”

     

        后来媒体找到了这名环卫工人——海淀区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的李成友。李成友每天在这条路上工作近8个小时,当晚,暴雨让李师傅有点儿犯蒙:“路上的水都快把三轮车的轱辘没了一半了,好多骑车的都快摔倒了。”因为搬开铁箅子水都不往下跑,他估计是下水道堵了。他用清洁车上的工具、路边的树枝通了很久,还是不见效果,于是决定用手试试。“雨大穿雨衣也不管用了,反正都湿了,没事!”就这样,李师傅整个身子都趴在了积水中,手伸进下水道中尽力往下掏,雨衣的帽子被大风吹掉。在李师傅从管道中掏出了一堆杂物和两块砖头后,下水道终于畅通了。

     

        小伙雨中守候无盖井

     

        “饭馆里的小男孩一直站在没过膝盖的水里,告诉过往路人,有个井盖被顶起来了,靠边走。”21日晚8点17分,网友“拾壹记不住”发表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

     

        在她上传的图片中,夜幕下小巷里,积水已经没了小腿,昏黄的路灯下,一个男孩拿着一块挡板,俯身想遮住水底没了盖子的井口。这条微博被很多人转发,网友被这名提醒路人绕行的小伙子感动了,一名网友说:“北京突降61年不遇的暴雨,大自然考验着城市的应急能力,也考验着人性,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爆发出的勇敢和团结。这场暴雨不仅没有冲淡人情、人心,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善和最美的那一面。”

     

        这个小男孩叫郭尧塾,从山西来北京已经两年了,目前在北京一个饭店打工。21日当晚6点多,雨势不断加大,他发现门口的井盖被雨水顶了起来,为了避免路人掉进下水口,他和饭店老板一起在雨中指挥路人绕行,在水中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虽然雨伞被打坏了,衣服也湿透了,郭尧塾在水里冻得脚都抽了筋,可他们没有离开,一直坚持到消防车来抽水。

     

        农民工雨夜拉绳救人

     

        21日的大暴雨,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南岗洼铁路桥下严重积水,几十辆汽车被淹。很多人被不断上涨的洪水困在车辆顶部,他们的呼救声被附近河西水厂的农民工听到,上百名农民工兄弟随即与时间赛跑,展开生死救援。

     

        大家把随身携带的绳索一头固定在路边的大树上,另一头交给了材料员陈文堂,陈文堂第一个游过去,把绳子拴到大巴车上。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跳入了水中,绳索、救生圈被牵引到每辆大巴车车顶。在农民工兄弟的帮助下,被救下的人迅速被送到项目部,他们又拿出自己的衣物鞋子给被救者御寒。

     

        这些救人的农民工令网友备受感动。7月25日凌晨,网友“丑鱼尼莫”发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京港澳高速受灾最严重的南岗洼路段,这些农民工兄弟用救生圈、麻绳救了上百名危在旦夕的游客,当获救者自发凑钱近万元向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拒收了!”这条微博被转发近6万次,逾万网友作了评论,向这群农民工兄弟致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在微博的爱心传递中,暴雨中的北京成了一座温暖之城。网友“梦遗唐朝”说:“今天,北京暴雨,我看见有人腾出自己的家让受难者居住,我看见有人开着车免费接送在路上的人,我看见有人牺牲了生命,我看见了这个民族为何屹立5000年不倒!”(本报记者 谢 文 实习记者 吴 杨 赵炜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