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本报的报道,“大义儿子”王腊旭的事迹已经传遍燕赵大地,23年赡养工友、演绎超越血亲的人间真情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7月24日,记者又走进他现在工作的冀中能源邢东矿,去认识工友们眼中的王腊旭。
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干部
从一个农民工,到掘进区的班长、开拓区的区长、生产部的部长,王腊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来。不管是做普通的工人,还是企业的管理者,王腊旭都是身体力行,尽职尽责。雷厉风行,身先士卒,这是工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和王腊旭一起工作了14年的李立敏每次提起他的这位工友,都连竖大拇指。在他看来,王腊旭不仅是个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好兄弟,更是工作拼命、认真负责的好同事。2005年,正值冀中能源邢东矿全面推行井下质量标准化建设,全矿大力创建井下精品工程。事事争先、不惧困难的王腊旭决心要打造出一个全矿样板。为此,他深入一线参与生产,与职工同下井、同劳动,哪里的生产环境差了,他带头清理,哪里的锚杆斜了,他拆了重补,硬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开拓区成为了全矿第一个建成井下精品工程的区队,受到了矿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召开现场会予以表彰。
“特别能干活、肯吃苦,做起事儿来雷厉风行。”每每谈起王腊旭,邢东矿开拓区党支部书记尹荣君总是特别佩服这位老搭档。据尹荣君回忆,王腊旭是2006年调任邢东矿开拓区区长,由于当时区队刚刚成立,很多职工的技术素质不太高,为了使职工能尽快掌握设备操作,王腊旭不但对职工进行理论培训,还和工人们一起下井,手把手教他们操作锚杆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开拓区职工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工作逐步实现了平稳运转。
2008年6月,正当区队奋战“时间任务双过半”的关键时期,王腊旭的妻子却患病需要住院。为了不耽误工作,王腊旭把手术时间一推再推。最终,他只能急匆匆到医院探望术后的妻子,照顾妻子的任务却委托给了乡下的亲友。“矿上生产任务重,他能过来看我,已经很满足了”,每当想起这件事,王腊旭的妻子眼睛里总会温热湿润。
在开拓区荣誉陈列室里,各种奖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四面墙。“王腊旭在区队的5年间,我们开拓区实现了三次技术飞跃”,据开拓区副区长郑福昌介绍,自2006年以来,在王腊旭的带领下,邢东矿开拓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装备优势,月进尺已由原来的七八十米,逐步提高到现在的200余米,2009年3月还实现开拓进尺219.8米的好成绩,打破了集团公司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他创建的临时水平碴仓,获得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王腊旭也多次荣获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冀中股份公司的生产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个播爱成林的好同事
“他是俺们工友的好哥们儿、整个团队的好领导。”邢东矿开拓区的工会主席田永刚如是说。
作为跟王腊旭一起在东庞矿掘进区工作,又一起调到邢东矿开拓区的亲密战友,田永刚说起王腊旭,掩饰不住亲近和佩服。当时,还当班长的王腊旭,对田永刚那样的新工人很是照顾,工作上手把手地教,生活上无话不谈,年轻人都有事没事爱跟王腊旭在一起,他所带的团队始终和气融融,像一个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里的大事小情,都放在王腊旭这个班长的心里。谁家有红白事、搬家、盖房、生病住院等事情,他都组织人去帮忙、慰问。哪怕是两口子拌嘴闹矛盾的小事,他都要亲自过问调解。
王腊旭23年义务赡养毫无血缘关系的老工友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他身边的工友先是吃惊,继而理解,再而感动敬佩。“在他身上发生这个事也很正常。”了解王腊旭为人的工友们都说,这么多年,王腊旭善良低调的品格,身边亲近的朋友同事都很了解。
开拓区职工吴志涛的女儿得了先天性心脏病,需要一大笔手术费。王腊旭得知后,亲自赶到石家庄儿童医院看望,并带头捐款,开拓区职工一天就捐出6400多元。“雪中送炭”,让这名职工感激万分,他在工作中加倍努力,成了优秀矿工。去年11月,调度室职工耿世勇12岁的儿子查出患脑瘤,到北京住院。得知这一消息,王腊旭很着急,马上组织调度室人员捐款,一个小时内,20多人捐了8000多元。矿上也组织了捐款,共捐了9万多元,由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泓波亲自送到北京,孩子的母亲感动得泪流不止。
◇ ◇ ◇ ◇ ◇ ◇ ◇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拐进了太行山深处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向上走,我们来到了王腊旭的老家——邢台县白岸乡小西庄村。23年前,王腊旭的一个决定让这个宁静的山村“炸开了锅”;如今,他赡养工友的事迹又感动了十里八乡的众乡亲。
他是七位老人的好儿子
16岁以前的王腊旭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村青年。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初中一毕业就走出大山谋生活。三年之后,要像儿子一样赡养两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这样的事让王腊旭的老父亲怎么也无法接受。
“不要说老人不同意,当时我们也很难接受。”王腊旭的大哥王正祥今年54岁了,当过两年村支书后来又跑长途客运,回想起20多年前的事,他记忆犹新,“在我们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还很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当儿子,老人根本就接受不了。”
原来,王腊旭共有兄弟4个,他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家里条件困难,为了能让襁褓中的孩子吃饱饭,不被饿死,王腊旭的父母咬着牙把刚满周岁的小儿子送人了。30多年过去了,虽然经过多方寻找,但孩子始终没有音信。
“临终前,两位老人都在为把小儿子送人伤心懊悔。也许是受这个影响,他们坚决反对腊旭给别人去当儿子。”王正祥说,“后来,腊旭找我说这个事,我才知道了详情。我对父亲说,他去养人家老两口是行善事,他仍然还会赡养你们二老的,即便他不管,不是还有我们哥俩吗?”
王腊旭一边让大哥给老人解释,一边决定让四位老人见上一面。
“四位老人在面对面地交流之后,父亲也为霍师傅一家的遭遇感到悲痛。一年多以后,善良的老父亲最终接受了这件事情。”王腊旭的二哥王正军说。
自此以后,双方老人经常走动,原本一生也不会产生交集的两个家庭成了亲戚。
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霍家老两口,让他们彻底抹除痛失爱子的悲痛,23年来,王腊旭没有陪自己的亲生父母过过一个春节。
“他知道自己不能陪爹娘过年,就早早地买下过年的年货送过来,就连鞭炮也买好了,一年也没落下,年年都是这样。”王腊旭的大嫂路拉秀每次提起三弟,眼里总有泪珠打转转,“霍师傅有个二哥一直没成家,老了就一个人过,腊旭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照顾,看病买药。那个时候,这边的爹娘,那边的爸妈,远在沧州的岳父岳母,还有这个二伯,啥时候腊旭都想着7位老人,让我们看着也心疼。2006年二伯过世,还是腊旭给送的终。”
他是乡亲心中的好后生
“腊旭,是个好孩子啊。”王腊旭的五叔王思金,今年已经77岁了,早年家庭变故,三个儿子只有身患残疾的老二还能勉强照顾老两口。脑血栓后遗症让他走路都很困难,尽管耳朵也不太灵了,但是提起这个侄儿,一说就哭,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每次回来都要来看我,从来也不空手。九几年的时候,挣得少,一把江米条也要买;去年过年的时候给了我300元钱,端午节回来又给了我200元。”
在现年74岁曾经当了29年村支书的王正书家里,一问起王腊旭,老支书只说了一句“腊旭这孩子品质好,素质高”,就已经泣不成声了。
“以前我当村支书的时候,由于村里穷,进城办事,连吃饭住店的钱都没有,每次都是腊旭这孩子给我们解决食宿。村里人,谁家经济上有点困难找到他,他都能想办法给解决。他还找领导、托关系,把村子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劳力带到矿上上班。”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腊旭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矿上的一名中层干部。虽然已走出大山多年,但王腊旭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仍然生活在穷困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多年来,村里就靠一口泉眼吃水过日子,由于近年来气候干旱,那口泉眼只能满足村里一半人的饮水。今年年初,村委会决定打一口深水井,但由于地处山区,工程量极大,成本费用很高,王腊旭得知后,马上让人给捎回来2000元。
“要说腊旭,那可没得说,人实诚,心眼好,跟谁都合得来,谁家大情小事都帮忙。那年我们盖房缺钱,他也不很富裕,还给我们钱。”邻居朱四妮是当初知道王腊旭赡养别人后,全村为数不多的支持者,她的孩子在九岁的时候遇到山洪不幸夭折了,将心比心,她就看不得别人的孩子出事。
“村子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只要他有空,肯定会回来参加,每次腊旭回来,第一站就是先到我家来看我。”王腊旭的小学老师王正喜谈到王腊旭时,脸上带着无比的自豪。
这位小西庄村唯一的一名老师尽管已经57岁了,还带着3个年级的10名学生在一个只有一间石头房的小学校上课,他时常给孩子们讲腊旭叔叔的故事,教孩子们孝敬老人。(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