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6日 星期四

    韩静霆:文心艺胆赤子情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6日   13 版)
    自谓“写手、画工、琴师、大兵”的韩静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韩静霆作画。王建民摄
    韩静霆撕画。王建民摄
    韩静霆《聪耳图》。(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韩静霆,1944年生于吉林东辽,祖籍山东高唐。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专攻二胡、琵琶。从军三十载,曾任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中篇小说《凯旋在子夜》、《战争让女人走开》、《大出殡》、《市场角落的“皇帝”》等,多次获得全国全军大奖,影视剧本曾获飞天奖、金鹰奖等。散文《病榻观叶》、《听泉》等入选大中学校课本。由其作词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世纪春雨》、《希望》、《断桥遗梦》等唱响全国。其大写意中国画,师从中国画泰斗许麟庐,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

     

        他有着处子般的沉静——万籁俱寂之时,他喜欢钻进书房,摊开宣纸,驰骋于翰墨丹青的世界,惬意非常;他性情温润如玉,深爱读书,享受着闭门书斋的快乐;他喜欢写诗填词作文,几十个春秋在躬身写作中悄悄流逝;他善音律,一曲《二泉映月》宁静而深邃,悱恻的月色在他指尖潺潺流转;他又如孺子牛一般勤恳、低调,自谓“写手、画工、琴师、大兵”,视名利如浮云。

     

        他又有着雷霆般的大气——其笔下的《凯旋在子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由他作词的《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传唱二十年而不衰;他师从齐白石弟子许麟庐,画风雄奇豪放、文风摇曳;出自他策划的众多大型活动创意绝妙、气势恢宏;他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剧、话剧、美术、音乐等多门类,有“文坛奇才”之称;他骨子里有着“关东鲁人”的豪迈,誓将艺术人生献给祖国和人民。

     

        人如其名,他就是著名军旅艺术家、空军儒将韩静霆。

     

        众艺裹身 初露锋芒

     

        韩静霆,似乎是为艺术而生的。

     

        上初一的那年,家境窘迫的他用挖土挣来的六块四毛钱买来一把二胡和笛子。从此,煤堆旁,工地上,常常能见到一个沉醉于音乐世界的拉琴少年,艺术的种子正在他的心中疯长。

     

        初中毕业时,韩静霆的琴艺已小有名气,吉林四平艺校顺利将他录取。然而,心怀壮志的他不甘心当一名普通的琴师,于是拎起一把二胡,背着一袋窝头,只身闯荡省城长春,寻访二胡名师王恩承。对于这个“野小子”的贸然登门,王恩承起初并未接纳。韩静霆带着一股子韧劲,晚上在露天广场过夜,白天在公园的漫天飞雪中练琴,短短十天,琴艺突飞猛进,王恩承对他刮目相看,随即收下了这个弟子。1963年,韩静霆以全国四个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当年民族音乐系唯一录取的本科生。

     

        读初中时,韩静霆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后,有“中国柴可夫斯基”之称的张肖虎慧眼相中了他的文学才华,指引他进行歌词创作。他的第一首词作品《葡萄歌》发表在《歌曲》杂志上,之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周都要写一首词。正当音乐学院准备为栽培这棵好苗子而开设音乐文学系,并邀请乔羽、贺敬之为他授课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动乱中的韩静霆并未放弃文学梦,他用尽一切办法寻找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营养,同时笔耕不辍,尝试诗歌创作。其间,他结识了仰慕已久却遭逢厄运的贺敬之。每天一等贺敬之被批斗完,韩静霆便不顾他人异样的眼光直奔贺家,与贺敬之及其夫人柯岩促膝畅谈诗歌与理想,朗诵自己的诗作,有一次几个人谈得太投入,竟将锅里的绿豆汤给熬黑了。后来,韩静霆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第一堂课》。

     

        韩静霆始终还有一个牵挂——绘画。“小学时,老师常常带着我们到处写生,并教我们被视为绘画基本功的素描和色彩。在儿童时期的涂鸦、涂抹之后,这位老师引领我接近了真正的美术,给予了我美术的启蒙教育。”早在被四平艺校录取前,韩静霆就曾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虽然专业成绩优异,却因不小心打碎了考场的一个石膏像而与美术之梦失之交臂。人至暮年,对绘画的不了情越发让韩静霆割舍不下。上世纪八十年代,韩静霆有幸遇上了艺术之路上的又一位恩师——齐派传人许麟庐。在他的指导下,韩静霆逐渐了解了齐派绘画的基本要领,在中国写意画上有了长足进步,并独具特色,打开了他艺术道路上的又一扇窗。

     

        韩静霆的成长经历是传奇的,他从东北农村的黑土地上赤足而来,凭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韧性迈入中国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成为跨文学、美术、音乐等多门类的艺术家。“天赋不足为道,我更应该感谢我的恩师们,一路上能遇到这么多艺术界的佼佼者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我又要感谢祖国,我赶上了好时代,我生逢其时……我要用这些幸运去做三辈子的事,去回报恩师,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舍身追梦 感恩生活

     

        1973年,韩静霆被分配至北京军区炮兵部队,1976年调入空军文艺创作室。他在大雪纷飞的北疆航空兵部队当过机务兵,在天涯海角的某雷达站感受过湿漉漉的海风,唐山大地震时曾前往震中与战友们并肩抢险,他多次冒着危险前往东北珍宝岛,以及广西、云南的中越边界进行采风……他在部队的熔炉中追寻着艺术之梦,以军人的胸襟实践着“回报祖国、回报人民”的誓言。

     

        “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青春献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子夜,沉寂的都市中,行进着威武的凯旋大军。”以南疆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既有血雨腥风又充满着大爱柔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法抹去的文化符号,为韩静霆带来了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

     

        “作为军旅作家,炮火硝烟是必需的人生体验,只有深入生活,奔走在生活一线,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凯旋在子夜》的灵感即来自于云南老山前线。“看着胜利归来的部队,我震惊了,有牺牲的,有奄奄一息的,有受伤的,即使完好归来的战士,肩上扛的红旗、头上戴的钢盔也布满了弹孔,甚至连水壶也落入了弹片,走起路来响个不停,多么惨烈的战斗……虽然事先没有通知,但周边群众自发地围拢过来,为英雄们抛去鲜花……这一幕让我心里一激灵,《凯旋在子夜》的雏形出来了!”小说的面世引起巨大反响,获全军八一文艺大奖,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一举获得大众电视金鹰奖。

     

        前往广西前,韩静霆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临行前他悄悄写下万言遗书,藏在抽屉夹层里,劝妻子改嫁,叮嘱给儿子买辆自行车。在前线期间,为了不占用部队电话线,两个多月愣是没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家人一度以为他光荣牺牲了。赴云南之前,韩静霆因行走途中专注于构思文章,不慎摔坏了右腿半月板,他没有吭声,咬着牙瘸着腿走上前线。在老山,他执意深入敌人射程内的区域,冒着枪林弹雨捕捉一线最为鲜活的素材,一次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崇山峻岭间飞过……”韩静霆的歌词代表作《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同样来自生活的馈赠。一次,韩静霆跟老伴坐公共汽车出行,路上一幅宣传画将他吸引住了:朝阳初升的背景下,几只展翅的鸽子口衔橄榄叶,飞翔在金色的麦浪上空。鸽子,橄榄,麦穗!希望,和平,收获!突然灵感就来了,韩静霆立马折返回家,在床上打了一个滚儿,喊了一声:“开了”,一首打动人心的歌词就产生了。“从歌词创作来说,这首词也有我的切身体会,难免把一己的悲欢和国家的悲欢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歌词中那种本我的表达才找到了支点,才有可能让这歌飞得更高,传得更远。”

     

        近年来,韩静霆担任了众多大型节目的策划,花甲之年的他,仍不知疲倦地奔走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从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他为十运会开幕式所作的精彩策划至今仍令人称道,其灵感即源于一块小小的雨花石:“曾经看过一块雨花石,其中的火山遗迹令我产生了无限遐想——洪荒时期的火山熔浆一定和长江的水交融过,然后冲刷在雨花石上,才形成了这个美丽的图案。我随即把它借用到舞蹈中,这就是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一章火山爆发场景的灵感。”

     

        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想要尝试题材各异的创作,就必须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去汲取营养,从各种门类的书籍中去丰富素材。”

     

        德艺兼修 取法乎上

     

        作为一名在多个艺术门类颇有建树的艺坛奇才,常有人向他讨教成功之道,韩静霆的回答中总少不了“傻气”二字。这“傻”既包含了对艺术的执着,也包含着对名利的淡漠。

     

        沉浸于艺术世界的韩静霆确乎有着一股执拗的“傻气”。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韩静霆的画作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许多人向他重金求画,也有不少中介机构提出合作意向,都被拒绝了。韩静霆不仅不卖画,反而留下了关于“撕画”的佳话。“我妄想每一次挥洒笔墨都能创造自己的心灵图,张扬文人精神,往往眼高手低,事与愿违。虽然,大师们的实践告诉我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绘画,我还是徒劳地追求完美,如此这般,撕毁旧作乃是我艺术人生之不二法门。”每一次的“自残”都让他痛并快乐着,但他相信,只有经历艺术的痛苦才能造就艺术的不朽。

     

        42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孙子大传》是韩静霆近年的一部大作,仅手稿就达11斤重。作品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40余载苍凉而又辉煌的历史画卷,多次再版,两次搬上荧屏。韩静霆把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比作刮痧,“用瓷勺儿蘸了油,蘸了酒精,在后背上刮个够,让心肾的血色全灿烂地透出来,透出来给至爱的人看,叫那人叹息,感动,理解,陪着咱痛苦,流泪,然后仅就‘刮痧’的过程,表扬咱坚忍,坚韧,如此等等,‘痧’刮出来了,心里的火泄了,说不出的痛快。”对于这样一部心血之作,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出版社引进版权时,韩静霆丝毫不在乎少得可怜的版税:“中华文化得以弘扬,比给我多少钱都重要。”

     

        近年来,韩静霆将许多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汶川地震后,他把与谷建芬合作创作的《北川的鸽子树》献给四川人民;西南抗旱中,他把朗诵诗《寄给干渴的贵州大地》送给灾区;作为北京市禁毒志愿者,他积极参与活动,并写出《禁毒志愿者之歌》……韩静霆担任总撰稿人的庆祝香港回归、庆祝澳门回归、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深受好评,请他担任各类演出策划撰稿人的邀约也越来越多。对于商业演出,韩静霆总是一概拒绝,对于公益演出却是乐此不疲。空军成立60周年,他以526字的辞赋讴歌航空百年史,镌刻在中国航空博物馆英雄纪念墙上,他坚持不署名:“与英雄纪念墙上那一行行英雄的名字相比,我太微不足道了。”

     

        不仅在艺术上,在生活中他也奉行着正直低调的人生信条。在患难中相识相知的贺敬之上世纪八十年代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为了避嫌,韩静霆从未与其联系,反而在其退休之后,主动登门拜访,这曾令贺敬之感慨万千。作为空军创作室主任,他从未用公款请过一次客,有工作关系的朋友来了,他常常是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顿涮羊肉。他又是个毫无官架子的人,机关的普通食堂常常能看到这位少将的身影,出差时也喜欢选择平民化的小餐馆就餐;日常工作中他从来没有过训斥与责难,他总像一位亲切的老大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大家。“能服众,能容忍,不索取,敢担当”,是同事和同行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佛家说‘一灯能除千年暗’,我就是那只飞蛾,一路向着光明,一路飞蛾扑火。”韩静霆说,“飞蛾一定非常幸福,它在最后的一刹那,一定幸福得不得了。”

     

        青春作伴 老骥伏枥

     

        采访韩静霆,是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酒店,他正在此为一出音乐剧进行封闭式创作。他翻开厚厚的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策划方案、歌词,以及为表达创意而勾勒的示意图。他告诉记者,另一台大型晚会也在马不停蹄的筹备中,忙得很。近年来,韩静霆将创作重心放在大型活动的策划上,原因很容易理解,这一综合性艺术门类对文学、音乐、美术均有较高要求,这让韩静霆淋漓尽致地实现着自我价值。问及什么时候考虑停下来歇歇,韩静霆若有所思地一句:“那就要看我的造化了。”韩静霆曾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从未把创作当成苦差的他,总担心因健康问题不得不放下心爱的艺术事业。

     

        绘画是暮年的韩静霆最大的精神寄托。无论多么忙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韩静霆总要静默于案牍前,在笔墨嘶鸣中平息喧嚣,充实自我,贯通古今。他所擅长的中国文人画同样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等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我由衷地喜爱绘画,这是门很私人的艺术,让我的灵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让我得以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这种快乐是无以复加的。”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韩静霆的儿子是雪村。雪村的通俗另类,与韩静霆的沉稳练达似乎格格不入。虽然坦言和儿子不是一路人,但对儿子的欣赏溢于言表:“他的作品是主旋律的非主流表达,也不错嘛。”不仅对儿子,对于当下的年轻人以及新时代的新事物,韩静霆也始终带着欣赏的眼光,寻找其中的闪光点。“比如有些选秀节目,那么年轻的孩子在众目睽睽的直播中,能够经得住考验,表现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很了不起。”他说,“有人总批评当下年轻人的不足,我倒认为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对年轻人的欣赏,源于韩静霆年轻的心态。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先人:“……陆游万岁!李白万岁!虽然我等今生走到极处,也难以望到这些伟大歌者的项背,可是那豪放、潇洒、自然的年轻的心灵的诗篇,不是应当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到什么时候也不敢言一个‘老’字么?是的,我还年轻……我的心灵,又长黑头发了。”提及年龄,他也是爽朗一笑:“我可是才三十多岁哟!” 的确,和眼前这年近七旬的老人对视时,你会发现,他的眼中不仅没有丝毫的倦怠,反而闪烁着熠熠的光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韩静霆的崭新人生才刚刚开了个头呢。“年纪大了,奋力创作虽然更苦一些,但苦得十分幸福、充实甚至得意,能够一直这样苦下去才好呢!”

     

        他曾在随笔《愿望》中这样写道:“我愿我的作品在更久的时间之后有更多的人读,我愿读这些东西的人多带一块手帕。我愿意有总也写不完的东西,写作或者工作本身就是美的愿望。我想在某一天我的画展开幕剪彩并且有三本写满了祝福的留言簿……”

     

        这就是韩静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温婉的人,一个气贯长虹的人。(本报记者 赵 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