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秋,著名诗人冯至为《红叶》文艺月刊题写刊名,并撰写读雷锋日记诗作二首。说起这本《红叶》,人们可能猜想是一份公开发行并有知名度的杂志,谁能想到它只是一份只有16页篇幅的非正式出版的油印本。创办《红叶》月刊的过程是这样的:1963年,人大附中几名高中学生,为配合教学,得到时任人大附中邸校长、张帆、柳成昌等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创办油印本文艺月刊。月刊开辟有专题讲座、校外专家专栏以及学生艺园等栏目,旨在提高同学们对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刊名确定之后,由谁来为这份油印刊物题写刊名,以及创刊号的首页诗稿由谁来撰稿,成了大家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小伙子们很快联系上时任北京大学西语系系主任冯至教授。他们恳求冯老对这份稚嫩的民办月刊给予支持和指导。而一贯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冯老,认为创办此刊很有意义,未多加思索,就热情地答应了同学们的要求。不久后,冯老向《红叶》月刊编辑部交了诗稿,并为《红叶》题写了刊名。楷书“红叶”二字,冯老书写了多遍,最后选出二帖,交编辑部摘其一。(《红叶》封面设计简洁,封面正中钤有“赠阅”朱文印,右下角钤有“红叶编辑部”白文印。)
“岂独青年尊典范,老年也要作学生。”字如其人,文如心声,生活中的冯老,处处都体现了实实在在做人和做学问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当过12年冯老副手的北大西语系严宝瑜教授在《诗人·学者·翻译家——冯至》一文中回忆道:冯先生做了“北大西方语言系13年系主任,奉调离开北大后做的也是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的所长。但是他这个外国文学专家一身都是中国气,在他身上一点也没有那种洋气。”1986年秋,冯老住院做摘除白内障手术,其间写了10首诗。次年,这10首诗发表在《诗刊》上,其中三首题为《我和祖国》,今日复读,更感人肺腑,摘其两段如下:
“祖国,我爱你,但我说不出豪言壮语,也写不出昂扬的文字,只会说谚语一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我曾喝过海外的水,总像是一条鱼陷入沙泥。我曾踏过异国的土地,总像是断线的风筝,漂浮在空际。好也罢,不肖也罢,只有一句话——‘我离不开你。’”
劫后余生的冯老,由衷地倾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朴实无华的语言——“我离不开你”,实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冯至为人为学,在西语系堪称楷模。严宝瑜说:“冯至当系主任时以身作则。他工作日每天上午准9点按时到西语系所在地,北大民主楼上班,下午在北大燕东园(22号)家里读书写作。1962年4月中为准备在北京举行的‘杜甫诞生1250周年大会’上做报告,他两夜通宵达旦地工作,第三天照常去民主楼上班。由于缺少睡眠和过度疲劳,在上班途中晕倒在未名湖畔的路上。经过路人发现后,才由众人搀扶回家。”严教授十分感佩地写道:“榜样是无声的命令,那时候西语系干部和职工没有不按时上班的。”冯老以其身体力行来诠释了他的心声——“老年也要作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