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点将台
    老鲍谭古

    圣贤的寂寞

    作者:鲍鹏山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12版)

        《论语·为政》的这一则是大家熟悉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言语之间,颇有自得之意。

        如果一个人,一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克己复礼,学而不厌,老年之时,升座崇高境界,那种成就自我的感觉,无疑是美好的,也是他该得的奖赏。

        但是,《论语·子罕》中,还有一段话,也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平生而发的感慨。不过,这段话里透露出的,除了自我的肯定,还有一丝寂寞: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达到道的境界;能够一起达到道境界的人,未必能一起立身于道中;能够一起立身于道的人,未必能与他一起不拘泥于道。

        孔子这里说了四种层次:一起学习的人;一起学到了道的人;一起立身于道的人;不被道拘束的人。

        每上一层,就会淘汰一批人,自我提升的同时,也是自我对人群的自绝。最后,踌躇四顾,可能只剩独自一人。于是,堂皇之时,不免彷徨;自得之间,不免自失。

        曲高自然和寡。德高自然孤独。

        学识越深越伶仃。

        孔子独处高绝的道德学问之巅,寂寞深深。

        人类的很多文明创造,似乎都是为了排解人类的寂寞。作为个体的人,一生中的很多活动,也是为了把自己从寂寞中解救出来。于是,就有了家国,就有了社会,就有了族群,就有了团体,就有了朋友,就有了圈子。

        这一切包裹我们,使我们隔绝世界的寒凉,感受人间的温暖,并且,在这个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世界上,通过对族群的认同,获得安全感。

        但是,有一种寂寞,却是人性完美的象征,只有完美的人性,才能拥有这种寂寞,才配享受这种寂寞。

        《论语·宪问》: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当孔子感慨:“没有人了解我啊”时,好像有一丝寂寞,其实是大欣喜。

        子贡看到了老师的寂寞,但他没有看到这种寂寞背后的欣喜。

        其实,“莫我知也”者,不是遗憾之言,而是得意之言。为什么?因为“知我者其天乎!”

        一个人,假如上达天命,下行天道,履行自身的人间使命,完成自我的人格塑造,此种境界之上,只有与天地晤对了。

        只能与天地晤对,当然有寂寞。

        能与天地晤对,则是人生的大境界!

        孔子知天,天知孔子。

        《孟子·万章下》: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喔!一个人,放眼天下都找不到对等的友者时,这是何等的寂寞!又是何等孤绝的境界!

        何人能攀登如此绝顶,背负青天,莫之夭阏;俯视人寰,满眼慈悲?

        他是人间的圣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