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引发的交通拥堵,似乎已成为城市的顽疾——
2010年9月17日,一场小雨让北京变成了“停车场”。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的电子拥堵路段图几乎全线“飘红”,143条道路拥堵,状况持续9个小时。
而三天前突袭京城的暴雨,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紧急应变能力再次提出了考验。
不容回避的是,面对突发暴雨,我们的城市依然被动。除了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数量快速提升的机动车,城市的发展似乎还需要增加更多内涵,“内外兼修”——外表需要美,内在设施也要实用有效;硬件需要美,软件也要文明科学。
地下与地面如何协调发展
场景回放:暴雨来临,危难之际,普通市民在网上公布手机号和房号,为被雨围困的人提供暂时居所;志愿者自驾车辆,接送滞留机场的陌生旅客等等。灾难,会让人成熟。无数感动中,我们也收获了城市遇灾的经验,并对城市发展有了更多思考。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坦言:“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他强调,今后要不断升级应急预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孩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赵成根说,应急机制的建立不可能总是依靠预先设计,更重要的是在经历每一次危机后,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应急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已拥有200—300年城市管理的历史,它们应急管理机制的成熟建立在对灾难的深刻总结上。
雨灾给城市带来考验,也带给我们难得的警示——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表示,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以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此外,由于分属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管理,地下空间缺乏统一而协调的规划、建设。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据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介绍,新中国建设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除了设计标准不高,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
显然,相比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水管网的建设有点“跟不上”节奏。“要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建设和规划模式。”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袁晓勐博士说,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需要建设好城市防灾控灾体系,完善城市平衡发展的制度框架。
目前,一些城市已开始加速完善相关设施。今年5月,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雨水管渠的设计标准。
城市管理怎样更科学
场景回放:北京暴雨到来时,莲花桥似乎是绕不开的淹水点。在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市民绘出了城市淹水图。在历次的南京“暴雨绘图”上,新街口、龙江、广州路、珠江路,是怎么也少不了的几个淹水点。有市民质疑,这些地方为什么屡屡被淹,有没有解决办法?
袁晓勐说,降水造成很多问题的是老城区,现在改造起来很困难。现在应先控制住增量,防止风险的不断叠加。在新建城区,包括城市改造地区,应该先把地下这部分搞好,尤其是市政设施包括排水、供电、供气,像北京这种城市就应该毫无疑问地以最高的标准来规划设计。
此外,还必须使城市规划更科学。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仍然是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于综合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力。
应该看到,暴雨发生的第一时间,北京市排水、交通、电力等部门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形成了联动机制,9000名养路工人上路维护,7000多名交警上街疏导交通。公交各条线路增发机动车210辆,200余条公交线路采取末班车延时措施,增发249个车次。
然而,部分市民并不知道这些措施,误以为公交车“按时收工”。“今后,要保证信息的流动性和传播的及时性。”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研究员陈元龙指出,“这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赵成根教授说,只有建立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城市才能处变不惊。
应急自救意识亟待加强
场景回放:暴雨当晚,北京一名男子驾车落入水中,终因无法逃生而死于溺水,这引起了人们对车辆落水后如何自救的强烈关注。北京暴雨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正如非典疫情一样,促使我们的观念、组织、机制发生变化,也促进了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大中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达14个。
一方面,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占据了其中的1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2010年2.4亿辆)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汽车时代,人们的遇水行车知识、急救知识等并没有同步跟上。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这场暴雨也让人警醒。2001年,一场小雪导致北京交通瘫痪,北京市由交管、市政、环卫、气象多个部门组成“雪天道路交通保障应急指挥部”;2003年“非典”爆发后,北京市加大了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初见成效;而这场暴雨,除了让我们收获援救过程中的温情与感动外,还应让一座城市收获发展与成熟的智慧。(本报记者 冯 蕾 本报通讯员 谢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