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24日 星期二

    对公众人物的质疑应有边界

    李思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24日   02 版)

        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亲跪拜庆生,在网上引来不少非议。日前,周其凤向香港学者张信刚赠送了一张CD,称“这是我为妈妈新写的一首歌”,这首歌由宋祖英演唱。有媒体记者欲采访此事,周其凤十分低调,明确表示不接受采访,“我现在是笑也不行,哭也不行”。

        从高唱《化学之歌》到参加各类演说,周其凤在媒体面前从来都很“性情”。但是现在他不仅拒绝媒体采访,而且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与倪萍参加全国两会时说“我就是要当哑巴”一样,充满了“惹不起,躲得起”的无奈。因为“笑也不行,哭也不行”,所以干脆不哭、不笑、不吱声。

        事实上,不论是给90岁的老母亲下跪庆生,还是为她创作新歌,原本都是私事,无关公众痛痒。不错,周其凤是北大校长、知名学者,是公众人物,但他同样有父母亲人、有私人生活,有私事不受外界置喙的权利。当这种权利不仅被侵犯,而且被某些人站在“道德高地上”无端指责,他怎么能不感到无奈呢?

        毫无疑问,我们对公众人物的质疑应该有个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公共利益”。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不管你是高级官员还是明星大腕,都必须接受媒体的监督、公众的质询,而不能以“国家秘密”等理由搪塞。反之,只要与公共利益无关,公众人物和普通公民就享有一样的隐私权。以此而论,周其凤回农村老家,给自己的母亲下跪拜寿,完全与他人无干,网友把相关照片上传到网上,一些人对此作各种诛心之论,实际上都逾越了质疑的边界,失去了道义上的正义性。

        时下,我们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和质疑,常常越过应有的边界,以至于后者的隐私频频遭到过度“消费”。这样的舆论偏差理应得到矫正,否则会有更多的公众人物遇事“三缄其口”,而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将变得更加暴戾,可能走到胡适所说的猜疑、冷酷与不容忍的地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凡事保持必要的冷静和克制。另外,包括新兴媒体在内的各种社会媒介,在对公众人物进行评议时也要守住边界,不能动辄拿人家的私事炒作,不能过度地干预他人的生活。否则即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同样容易给受众以“越界有理”的误导。

        每个人都有主张隐私保护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保护他人隐私的义务。这不仅是法制社会契约精神的要求,更是道德社会相互尊重的需要。尽管在信息时代,很多人有微博,有麦克风,都可以自由表达,但是,我们在发言之前,还是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样做合法、合理、合情、合适吗”?假如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最好谨慎处置,以免伤人误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