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西特区分行”的印钞铜版。这块铜版长10.3厘米,宽9厘米,厚0.1厘米,版面阳刻四组图案:一是天坛图案,用作湘鄂西特区专行伍角券的正面主图;二是宝塔图案,用作湘鄂西特区分行第二版二角券主图;三是花边图案,用作湘鄂西特区分行第二版二角券主图的花边;四是钞票面值文字“伍拾铜元贰拾枚”,未见使用。因为铜版雕刻工艺当时苏区无法解决,只有到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城市去想办法,所以刻这种笔画简单的文字可能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迷惑敌人。
1932年l0月中旬洪湖苏区丧失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赤色造币厂与红军主力部队和苏维埃政府失去联系,造币厂员工被迫撤至洪湖上的一条小船上。当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赤色造币厂厂长刘作甫通知大家分散撤离,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将印钞铜版带回家中,埋入地下。1952年,刘作甫之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埋入地下多年的五块印钞铜版完整无损地交给了监利县人民政府。其中一块被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余四块现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块印钞铜版凝聚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湘鄂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为巩固红色政权和适应根据地的经济需要,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维护苏区的经济秩序,保障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于1930年初建立了湘鄂西特区分行,并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西特区分行”的名义开始发行纸币、铜币、银币,分为壹元、壹角等几种,主要流通于湘鄂西根据地所属县市。为防止现金外流,还在旧银币上、铜币上印上镰刀锤头和五角星的图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银行的货币发行和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凡赴白区购货和办事的人,先到银行将苏币换成现洋;白区商人来苏区,所带现洋,也必须到银行换成苏币,方可购货。银行形成单独系统,在苏维埃政府监视与保护之下,下级银行受上级银行的支配。政府不得在银行提款,万不得已,也只能借后连本带息一并偿还。当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还发展了担保、兑换和借贷等信用业务。1930年10月,苏区银行发行信用券,以土地税和商业税作担保,提高了苏币的信誉。当时,苏区政府为取信于民,规定苏币可以直接兑换现洋,同时取缔私商发行的各种小票,并令各县及红军将原发行的各种信用券、油印纸币等价兑换成现行钞票。苏区银行大力吸收存款,代理财政上缴国库款,办理低利借贷。这些金融政策、业务和管理的实施,维护了苏区内部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积极支援了工、农、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区经济建设。印钞铜版如同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是我们研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经济、金融宝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