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2995万吨,比上年增加356万吨。这是继去年夏粮“八连增”之后,在高起点上实现的又一次超越。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首次登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中央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我国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策支持:强农惠农保粮食
粮食连年增产,得益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发展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已经连续发布了九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央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到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快速增加到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其中粮食始终是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的重点。
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连年获得丰收。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并实现了历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迈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八连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进步:稳粮增产大法宝
强化科技支撑是一大稳粮“法宝”。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大良种良法选育推广力度,提升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支撑能力。
在科技工作中,我国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等工程以及“948”引进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同时,改革了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开发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种等节地、节水、节种、节药、节能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这些都给粮食丰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我们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十一五”末期,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立足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
粮食总产“八连增”,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得到了有效保证,农民人均收入连续迈上3000、4000、5000元台阶……今天,作为一个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坚持粮食自给战略,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粮食自给率高达95%。依靠自身力量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2009年4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这项规划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的具体措施,是2009年至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工程,它不仅完善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实现粮食供给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相信随着规划的实施,我国的粮食综合产能将持续稳步提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将有更加坚实的保障。
本版文字、图表制作:李慧 崔畅